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学家把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划分为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难当头,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或集中或分散的把两个战场的理论转达给我们。作为教师理解两个战场的理论以及真实存在没有问题,关键是学生。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只要两个战场理论一出台,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都是打日本的战场,怎么会出来两个?”“敌后是什么意思?是敌人的背后,还是战场的背后,指躲起来不参加抗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来英勇顽强,勇挑重担,为什么不去正面对敌,而要跑到后方?”学生的这些疑问确是初中历史这部分教材教学的难点,也恰好是教师处理好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只有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突破“两个战场”这个难点。一、敌后战场的概念对于正面战场的概念,同学们的理解一般没有问题。而“敌后战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敌后战场是指在被日军已经占领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战场,由共产党领导,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击日伪军。所谓敌后,我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是“沦陷给敌人以后”。这是抗战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军事落后,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夹击日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本形式,抗日的战场被分配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即使正面抗战失利,中国人民也不会甘心亡国而放弃斗争。存在两个抗日的战场是历史的必然。二、共产党军队主要担任敌后作战的原因共产党军队担任敌后抗战任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实力弱小,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就采取了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术。由于一段时间采用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红军被迫长征。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主力分散于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边远农村,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都由国民党严密控制。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速战速决为战略方针,前期主要目标就是夺取大城市,所以由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是日本人的选择,国民党军队必须承担。共产党是从来不会胆小怕战,拈轻怕重把主要作战任务交给盟友的。而且八路军也参加过正面战场作战,比如太原会战,取得过平型关大捷。三、两个战场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都是缺一不可的。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贡献大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总的来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人们越来越能够认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斗争。两党两军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大考验。尽管两党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与矛盾,但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种结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尊严。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对抗日战争初期战略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共产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没有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抗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广大的国民党爱国官兵抗击了大批日本部队,使以快速进攻为作战特点的法西斯战争在中国战场被束缚住了手脚,长期抗战得以实现;而如果没有敌后战场,没有共产党领导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失败也就真的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失败,中国也就没有了收复失地和进行反攻的余力,中国可能全部变成日本殖民地了。况且,战争后期,日军把主要兵力用来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依靠人民的智慧最终打败了敌人,这是不变的历史事实。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必须肯定,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创议和促成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历史,承认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总体上说是积极作战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强大敌人攻势前战略性的后退不可避免。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至1944年初,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了22次大的会战,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我方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使日军在正面战场逐步得到遏制。同时,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迟滞,与在它的背后出现了它从未预计到的战场有重大关联。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军不得不用相当大的力量投入这个战场。关于国共两党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比例各种历史教科书上均有比较经典的说法。个人认为,抗战初期几年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由于我方力量比较弱小,整个中国战场以国民党军队抗击为主;到1943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个比例逐步扩大为67%和95%,国民党军所担负的抗击逐步减少到日军的36%和伪军的5%。如果按1943年统计,这个比例是可信的。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日本侵略军深入中国国土,其后方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存在是日本侵略者由优势逐渐转为劣势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军队1944年初已经扩大到650万人,其中有一部分于1943年应美国的要求进入缅甸、印度作战。摆在国内正面战场上的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全程起了不小的作用。抗战期间撤退到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没有和投降日本的汪精卫集团合流。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进行了英勇的作战。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政策在抗战期间也屡次发生危机,抗战初期的皖南事变和部分小规模摩擦就是例证。由于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由于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团结抗日的高昂情绪,这种局面才没有遭到根本破坏。phone2002提到的“国民党的特务机构秘密杀害了不少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它们绝大部分发生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整个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基本维持了比较良好的局面,城南旧事仍然沿用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消极抗战”这几个字概括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全部表现,并不奇怪。但是,这不符合事实。结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对于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国民党人、国民党军队以及其他党派、团体和一切爱国人士,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公正地评价所有曾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政党和个人,积极促进和改善两岸关系,凝聚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之思考在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正面战场的研究的进展是非常显着的,但是距全面真实地再现历史本来面目尚有相当路程。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说,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思索。第一、关于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现在人们习惯地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分为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实际上这两者是就抗敌所处战线和区域而划分的,从总体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场是一个统一的战场――中国战场。正像有的学者所说:不能把抗日战争看成两国三方的交兵,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进攻的战争。有关正面战场地位的评价,说穿了也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所处地位的评价。显然,在中日两国交战中,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主权的代表。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并没有真正达成全国统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着部分军队和根据地,并在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在名义上,它统属于国民政府之下,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峙和摩擦。因此,日本进攻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它对敌后中国军队扫荡清乡作战不仅规模远不及正面战场对国民政府军队的进攻,而且目的仅限于巩固占领地。它要解决“中日事变”,主要是与国民政府军队作战。它妄图以武力进攻,逼其投降。战争初期逼使国民政府由南京而武汉而重庆撤退,战略相持阶段多次战役进攻,寻歼国民政府军队主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从缅滇进攻,东西夹击,使国民政府腹背受敌,后还曾妄图实施进攻四川计划,在在都是妄图消灭或压迫国民政府军投降。但国民政府并未为其所屈,坚持抗战到底。最后代表中国对日宣战、受降的也是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部署部分军队留置敌后作战,但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作战,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贬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战绩,也就必然贬损整个中国抗日战争。近些年来,中国学者深感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不重视中国抗日战争,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恐怕与既往大陆着作只把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抗敌说成不断大溃退(台湾则说中共在敌后“游而不击”)不无关系。如果要外国学者承认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同时又贬损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只能是南辕北辙。第二、关于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弱国抵抗强国的持久战争,中国不仅在军事上抵御日本的进攻,而且要在政治、外交、经济各个领域与敌周施搏斗,而军事抵抗的战略又与政治、外交、经济的抗日战略紧密相关,互相配合。换一句话说,中国抗日战争运用的是总体战的战略。我们观察抗日战争特别是正面战场作战不能单纯看军事战略,还要研究抗战总体战略,否则就容易陷入片面性。例如,有些学者批评将正面战场军事战略没有以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而单纯实行消极防御的阵地战。这种批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能否不加分析地一概而论?比如抗日战争初期,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