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考考试范围知识点一、张骞出使西域(P60)1.古代西域的位置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玉门关、阳关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汉代时,新疆等地叫西域)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遣人:汉武帝结果:①使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汉朝和西域各国从此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日趋频繁;②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③开通了丝绸之路。(最大成就)二、丝绸之路的开辟(P61P68-72)1.开辟:汉朝和西域沟通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天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欧洲与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张骞出使西域直接相关;(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长安和大秦(古代罗马);(3)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大秦(古罗马)2.作用:(1)丝绸之路使西域和中原牢固地联为一体。(2)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3.丝绸之路能否保持通畅,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条件。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立(P61)1.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注意:西域都护府不是在汉武帝时设立的,不是汉武帝的政绩)2.影响:(1)是今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畅通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开通:张骞出使西域畅通:西域都护府的设立2四、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一)四大发明(P63-64P95P113-115)宋元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发明、运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1.火药:(1)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的。(2)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3)影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2.印刷术:(1)隋唐时期(大约在7世纪),受古代印章和拓石的启发,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为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2)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用的原料为“胶泥”),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元朝时期,科学家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3.指南针:(1)发明:①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②北宋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针。③南宋开始,人们把指南针放入刻有具体方位的罗盘中,即罗盘针。(2)应用:①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②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3)传播:宋元时期,中国的航船普遍使用指南针导航,外国人到中国都喜欢搭乘中国海船,也学会了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4.造纸术:(1)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就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②东汉时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2)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推动了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二)其他重要发明和成就1.唐朝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和耕作工具曲辕犁。(P91)2.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会了棉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改造棉纺车,向家乡人民传授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P115)3五、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1.商鞅变法(P15)①目的:富国强兵②时间:公元前356年③内容: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所有制性质:国有→私有)B.奖励农耕;(国富重农抑商,农民欢喜)C.奖励军功;(严重触犯旧贵族的利益)D.建立县制。(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性质:是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⑤作用(影响):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2.北魏孝文帝改革(P81-82)①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②时间:494年③内容:A.迁都洛阳;B.改说汉语;C.改穿汉服;D.改用汉姓;E.鼓励与汉族贵族通婚;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G.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作用(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15-17)(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⑵春秋战国时期,文士阶层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二)百家争鸣具体学派与主张1.儒家学派(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提出“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仁”的另一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③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①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2.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②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4(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①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②做人应顺应自然。3.墨家学派墨子,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1)主张“非攻”,反对战争。(2)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4.法家学派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1)主张“法与时移”,但同时强调法律不能总是在变。(2)主张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5.兵家学派(1)孙武,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兵家鼻祖。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著有《孙子兵法》。(2)孙膑,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提出“事备而后动”的军事思想,著有《孙膑兵法》。学派代表人物时代主要主张儒家孔子(创始)春秋①“仁”即“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道家老子(创始)春秋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道德经》庄子战国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做人应顺应自然。墨家墨子(创始)战国“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战国“法治”“法与时移”兵家孙子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膑战国“事备而后动”《孙膑兵法》(三)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七、中国古代主要的大统一和分裂时期1.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开创秦汉大统一局面)2.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589年由杨坚统一,开创隋唐大统一局面)3.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夏、宋、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1279年由忽必烈统一,开创元明清大统一局面)5八、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一)秦始皇嬴政(P48-51P58)1.统一全国:历时10年,灭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2.统治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将“王”改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独揽国家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统一采用郡县制。④为有效管理国家,还颁布了大量律令。(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4)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②统一度量衡(今天的基本计量单位名称开始于秦朝)(5)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另一方面,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6)边疆治理上:①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②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①巩固了秦朝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焚书坑儒”除外)☆补充:如何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万里长城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严重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6(二)汉武帝(P55-57P59-61)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2)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设立司隶校尉。2.经济上: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3.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3.文化教育上: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从此,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000多年。4.边疆治理上:(1)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迁徙百姓,派驻军队,实施统治。(3)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三)唐太宗(P88-90P92)1.政治上:(1)君臣关系方面,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如重用魏征)(2)君民关系方面,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国家政治体制方面,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优点: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2.经济上: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3.文化教育上: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沿袭和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4.民族关系上:(1)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赢得各族人民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2)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唐蕃关系。5.对外交往上:(1)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2)玄奘西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