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简介全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张“名片”200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把课堂的空间向学生思全面开放》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西峡县区域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改革经验及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敏勤对西峡经验的全方位点评。同日,《教育时报》头版以《西峡教改的课堂革命》为题,10月14日以《西峡教改的教育学思考》为题,连续深入报道西峡“三疑三探”课堂改革实践、区域推进取得的成绩及深远意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活的发明成果,已经成为西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张“名片”,在业内产生了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纷纷发表文章予以报道。《教育时报》记者褚清源评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是课改进行时的‘西峡经验’,它是全新的,在全国都是独创,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将在全国教学改革方面掀起一场革命。”《中国教育报》的一位专家说,“西峡以先行者的姿态走在全国课改的前列,西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培养的是适应未来挑战,创新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点立意之高,眼光之远,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背景2002年,西峡还是南阳市教学质量最低的一个县。“挨批评跑不了,好学苗留不下”是当时西峡教育的特点。西峡人最感觉没面子的事是一次在南阳市教育工作总结会上,领导14次批评教育中的不足,其中12次批评到了西峡,主要是因为多项质量数据西峡都是最低的,并与倒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他们做了一个统计,前10名的学生有8人离开了西峡,前100名走了73人。2003年4月,西峡更换了教育局长,基础教育科科长杨文普也在这个时候调任到教研室任主任。从此,西峡开始了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创造了课堂教学“三疑三探”的西峡模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区域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如今,西峡教育因中考连续几年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中领先、高考综合排名连续几年增幅第一且位居全市前列而闻名整个豫西南。2006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西峡占7人;2007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5名中西峡占4人;2008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6名中西峡占5人;2008年本科上线1599人,是2005年的2.6倍,是2003年的4.8倍。以西峡一高2011年高考为例:全市文理科前三名占2名:张一鸣以633分居全市文科第二名;朱羿楠以677分居全市理科第三名;一本进线436人,进线率26.5%,是全省4.6%的5.7倍;进线率及增幅均居南阳市各县区重点高中第一名;二本以上进线1054人,进线率达64.2%,是全省17.36%的3.7倍,居南阳市各县区重点高中第一名;本科以上进线1395人,进线率达85%,是全省25.4%的3.3倍,居南阳市各县区重点高中第一名;高考600分以上高分段占247人。中考情况更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仅2007年,全县中招各科平均80分以上2561人,占考生总数的52.6%,各科平均90分以上考生831人,相当于全市其它6个非课改实验区的总和。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除了直接体现在中考与高考的成绩中,还有几个方面更为重要: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农村学校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师乐教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公民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是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尝试解答问题;解疑合探是对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相关疑问,当堂解决本节主要的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同时与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内容第一步:“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①创设问题情景。上课刚开始教师就要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设置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针对不同课型,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若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③学生自探。就是学生针对自探问题学习文本,自主探究,这里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二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操作);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设疑自探”应注意的问题①设置的自探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不能太碎太杂也不能太大太空,更不要设置让学生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答案,不需要思考或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②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应“关住”嘴巴,静心察言观色,需要与学生交流时,以个体轻声交流或以态势语的方式进行,给学生以静心思考的环境。但教师也不要以为自探是学生自己的事,要么甩手闲转,要么翻看教案,事不关已。教师要眼亮起来,心活起来,用心用眼捕捉自学信息,适时地勘察学情,督促、引导没有进入自学状态的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怕费时,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在自己的耐心等待下,一个个小脑袋会思出精彩,想出惊喜。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和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这里的“合探”一般包括三种形式:①提问与评价。操作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②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不需要在此浪费时间,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让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顺序。③讲解。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解疑合探”应注意的问题①“解疑”时不要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也不要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按自探题纲从头到尾重新讲一遍,换汤不换药。既使对于重点问题也不要一味的指定若干个学生回答,张三说罢,李四说,在同一个层次上来回说,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不出来,重点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导致课上不足课下补的不良现象,教师应采取“交流—评价—再交流……”“朗读—评价—再朗读……”的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次次交流评价中激活思维,升华认识,感悟道理。②“合探”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优先学困生,不要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这样就掩盖了学情,学困生会越来越“困”,越来越“哑”,班级两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空话。另外,“合探”时的小组讨论要定人员、定时间、定主持人、定发言顺序,千万不可一味为了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讨论。前面这两个环节可能在课堂中反复出现,如问题自探一、问题合探一;问题自探二、问题合探二……等。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再次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环节,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质疑再探”应注意的问题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无“疑”可“质”的情况。事实上不是学生没有问题,也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的行为终止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只好胎死腹中了。为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话语中饱含启发学生质疑的意思了吗?眼神中充满希望学生质疑的期待了吗?问学生刚才的设疑是否彻底解决,给学生回顾、反思、自查的时间了吗?另外,质疑再探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不可越位代替,问题由学生自已发现、提出,主要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可沿着“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解疑”的思路进行,教师既不要替学生质疑也不要变成答记者问,学生一问教师一答,违背“三讲三不讲”的原则。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此环节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①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编拟一些基础题和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教师通过巡视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使用。②教师编拟一些基础性试题,作为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要求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基础性习题解决以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让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评价。③反思归纳。也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其实,“运用拓展”这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是按“三疑三探”的步骤和理念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巩固新知的新一轮“三疑三探”。“运用拓展”应注意的问题要讲究实用原则,教师编拟的习题要距离新课最近,最能训练学生新知,不要追求“花哨”,教师一下子设计了四五道题,让学生想一想、讲一讲、演一演、写一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根本完不成,运用拓展成了一种摆设。另外要给足学生反思归纳的时间和多数学生表达的机会,不要把反思归纳变成教师“一言堂”。“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一、设疑自探〔操作〕(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科特点,决定是否出示教学目标。(3)出示自学指导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或演练,独立探究。(4)教师巡视。〔目的意义〕(1)设情激趣,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进行探究,使自学更扎实有效。(3)教师巡视,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以适当的语言或动作暗示进一步激发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