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过程。虽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有很多,但在较多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却不高。在当今的教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几乎每节课都少不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课堂有这个环节并不代表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只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实在有效合作或者是较高质量的合作才起到了课堂安排这个环节的作用,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了。但如何来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所做的一些尝试,谈几点浅见供教师们参考。一、积极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过去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就安排了一个让学生兑换人民币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将一张5角的人民币兑换成一角、二角币,可以怎么换?在小组内试着换一换,然后再与别的小组进行兑换,并用纸记录下你们兑换的方法,你能兑换几种就记下几种。”由于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放在了小组之内,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短短五分钟左右的合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小组都出现了三种兑换方法,课后检测同类题目的正确率超过85℅。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二、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要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确定为合作学习的内容。第二、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实质内涵。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教材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而我在安排小组合作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的是较多的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也有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供学生选择。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可以倒三次;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也要三次才能倒满,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掌握了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地理解了“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并且验证了自己合作学习前的猜想是否正确,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三、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分工、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都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分组时对每组成绩最好或表现最好的学生编为1号,次等的编为2号,以此类推。课堂上,当有小组合作学习时,本次每组的1号为本组小组长,下次每组的2号为本组小组长,以此类推。当为小组长时,该生既是合作学习时的主要发言人同时又是本小组的汇报展示人。这样的合作与分工便可避免成绩好的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发生。我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分工方法进行尝试已近两年,效果真的很好。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便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4人一组抛这个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出“1”“2”和“3”朝上的次数。先把得到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中,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各组后,本次轮为小组长的各组2号便很快地对本组人员分好了工。谁抛小正方体木块、谁报数、谁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谁填统计表与统计图,根本无需老师去操心。轮到小组展示汇报时,本轮的小组长都会很自然进行小组展示与汇报。2.建立机制。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例如,先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交流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说说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按要求用3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几何体,对这一学习目标的评价要指向小组整体所能想到的不同摆法,而不是每个个体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3.适时引导。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既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又要注意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当小组合作开展得顺利时,教师要予以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要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比较0.4米、0.40米、0.400米的大小”。结果我在深入部分小组参加探讨时,就遇到他们不知怎样动手。这时我便适时引导:把它们化成别的单位试试看。结果这个组在教师的点拨下很快便有了答案。四、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内容时,由于学生有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可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但在小组合作之前应留给一定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等学生个体思考第一步应算什么,然后再到组内交流,这样的讨论才有质量。否则,自己还没考虑好你怎么叫他在组内发表有价值的看法呢?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它能够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设法提供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要把组织有效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好、实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