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申报学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所属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专业负责人潘春月申请日期2011-10-10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的社会需求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谱写了民营经济的辉煌: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企业调研表明,温州地区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包括产品辅助设计、产品生产工艺、产品维修、设备维护等相关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过程中,科技部从将温州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示范区”的高度出发,提出在温州市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构想。充分考虑温州产业规模和基础,最终确定在温州市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目前主要涵盖激光器件与设备、光电能源(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LED)、光通信等四大领域。该项目已在今年6月份被科技部和省政府列为2011年度部省会商项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设备及器件、风电装备、风电场利用、核电厂建设等。从市域重大项目布局图上看,第103项“光伏能源产业项目”是4项先进制造业工程之一。2011年6月24日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温州市创建国家高新区进展顺利,预计“十二五”期末,温州市激光产业与光电总产值可超1000亿元。产业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作为温州唯一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我们有义务为这一即将蓬勃发展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持。2.专业现状本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已有8届学生毕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5人;专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8人,从企业引进的教师3人,都有五年以上的企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具体见表1。另外,本专业还从行业协会、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见表2。表1本专业教师一览表序号姓名年龄职称学历或学位是否双师素质1谢树林57教授本科是2陈大路58教授本科是3苏绍兴49教授本科是4潘春月44副教授硕士否5王瑞阳55副教授本科是6康秀强46高级工程师本科是7余剑敏53高级工程师硕士是8吴加国49实验师本科否9颜晓河35讲师硕士是10董玲娇33讲师硕士是11章晓春31讲师硕士否12纪忠宝33助讲硕士否表2企业兼职教师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是否双师素质担任教学任务1陆大庆男66专科高级工程师否电气控制与PLC2于常利男37本科高级工程师否顶岗实习(含毕业综合实践)3蘧忠爱男40本科/学士高级工程师否AutoCAD4余清华男43本科/学士中级工程师否单片机技术综合技能实训本专业实践条件比较完善。现有EDA实训室、电子创新实训室、快速制板实训室、SMT自动生产线实训室等9个校内实训室,面积3152m2,拥有价值588.9081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本专业与45家民营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确保了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其中紧密合作的企业有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浙江亚通科技有限公司、亚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图1校内实训室------SMT自动生产线实训室图2校内实训室------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图3校企合作基地------申瓯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图4校企合作基地------亚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图5校企合作基地------浙江亚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本专业在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上成果显著。课程建设重点突出了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以“学做合一”教室为载体,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的成果主要有:已验收的省级精品课程1门,已验收的院级精品课程2门,在建的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已完成建设的网络课程5门。本专业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坚持以通过科研的方式强化专业实力,并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关领导的指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近三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其它相关项目40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6项,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已完成或在研的本专业其它科研项目30项,横向课题8项。已验收和在研的教改项目10项。立项省重点教材4门,自编实训指导书4本。发表各级科研论文50余篇,获院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1项,另2人次获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1人获温州“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图6《数字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图7《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图8《电气控制与PLC》省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过硬。近3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超过90%,毕业生平均总体就业质量高,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好,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评价高,2008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均高于96%,优良率≧74%;2009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100%,优良率≧80.3%;2010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100%,优良率≧90%;图92011“康尼”杯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全国大赛二等奖图102011年全省高职院校“机器人”项目技能大赛二等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取得良好成绩,2011年获奖项如下:2011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获国家三等奖1项,2011“康尼”杯全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全国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2011年全省高职院校“机器人”项目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省赛二等奖1项,三等项3项。经过多年实践,本专业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同。与申瓯集团合办申瓯订单班,最终形成令人注目的“申瓯现象”。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建设。3.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在贴近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2)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够。(3)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不够深入。(4)教材建设工作进展需要加快。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目标: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成教学团队一流、办学水平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在本地区知名度高、特色鲜明的专业,把实训基地建成温州及周边地区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基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应用电子、激光与光电能源、通信设备等行业,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电子信息类产品辅助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维护等技术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三、专业建设内容1.创新“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位为国家级激光产业集群发展核心区,光伏能源产业项目、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都是温州“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结合区域产业升级,与浙江晶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层次,是指培养从事电子信息类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管理、质量检验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及培养部分从事电子信息类产品装配、销售、维护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谓多方向,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电子信息类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与管理和通信设备维护等专业方向。2.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3门专业方向课程,并在现有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基础上,实行多方案灵活组合、尝试对三校生源高职学生中职期间已学课程实行有效整合,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和作品展示活动,探索部分学生实施导师制培养、学生介入实训室进行设备维护管理等方式,加强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和光伏发电工作室在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努力探索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提升能力。在现存的申瓯订单班基础上,继续探索、改革订单班培养模式,上开设特色鲜明的光伏发电专业方向订单班,并将该培养模式真正融入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3.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SMT自动生产线实训室基础上,完善“学做合一”教室,着力建设“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实训室”和“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为实现多方向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其中“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将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并由企业冠名,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探索创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为主,受训学生以订单式培养方式为主,学生能提前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连接、培养出企业更加适用的相关人才。4.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学历与业务水平,以“三能”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三能”教师指:高职教师要能胜任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企业引进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高,专兼职比例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5.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学院现有体系基础上,构建第三方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完善毕业生专项调查,重点将毕业生可持续提升能力、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院教学督导评价等指标纳入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中。6.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以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为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开发。建设光伏发电工作室,依托研发中心和工作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教学与研发合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电子产品开发;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四、改革举措1.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实施深入进行市场、企业岗位调研,考察其他院校专业建设情况,确定“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方向,通过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多次论证,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修改并完善本专业“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2011届学生第四学期开始选择专业方向并重新分班,教研室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辅导员办公室和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由学院督导处、系督导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毕业生质量通过第三方评价,进行毕业生专项调查,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2.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1)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针对光伏发电专业方向,建设《光伏组件生产封装技术》、《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应用》、《光伏电站设备调试与维护》3核心课程。(2)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学做合一”教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开设光伏发电专业方向订单班,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以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和光伏工作室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研发合一,每年保证有20位学生在研发中心和工作室,以导师制的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及完成毕业设计工作。(3)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已有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生产封装技术》、《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应用》、《光伏电站设备调试与维护》等课程,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增加企业实习、就业岗位需求信息等,完成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4)教研教改通过教改项目研究,指导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