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试题教育学A试卷(课程代码660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教育的基本要素国,作为中介的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2.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不属于其特征的是:()A.非独立性B.贫乏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3.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生的()A.顺序性B.阶级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4.教师最突出的角色是()A.教员B.领导者C.父母代言人D.心理医疗者5.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重要作用的阶段是()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6.运用现代实验手段,比较系统地研究教室内沟通分布的是()A.克伯屈B.亚当斯C.斯金纳D.班杜拉7.中国分科教学开始于()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愈8.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三个隐喻的是()A.泰勒B.塞勒C.杜威D.布鲁纳9.在西,提出“产婆术”的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智者10.在受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素质是()A.思想政治素质B.道德素质C.文化素质D.生理素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应该包括()A.理解学生B.与学生和谐相处C.积极的自我意识D.教育的期待E.与学生打成一片12.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A.劳动对象B.劳动任务C.综合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D.脑力劳动过度E.体力劳动过程13.家庭教育的特点有()A影响具有先主性B.控制方式具有单一性C.交往接触具有密切性D.教育与生活具有统一性E.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具有深刻性14.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A.认知经验要素B.道德经验要素C.审美经验要素D.健身经验要素E.娱乐经验要素15.教学设计包括()A.教学目标B.教学策略C.教学媒体D.教学实施E.教学评价16.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A.选择阶段B.领会阶段C.保持阶段D.记忆恢复阶段E.应用阶段17.素质教育的特点是()A.学生为中心B.整体性C.基础性D.内化性E综合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8.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1分),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分),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分)19.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最突出的角色(1分),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1分)。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2分)20.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21.活动课程:是相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分)。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2分)22.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2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3.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分)(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2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分)24.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育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1分)(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1分)(3)家庭在教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1分)(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特种作用(1分)(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于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2分)25.简述课程现代化的主要特点.(1)重视课程知识的理论化、综合化(1分)(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1分)(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1分)(4)重视个别差异(1分)(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1分)(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1分)26.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现代化设备(2分)(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1分)(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1分)27.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1分)(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2分)(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1分)(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小题13分,任选两题,如果全选,以前两题为准,共26分)28.试述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1分);(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1分);(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1分);(4)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1分);(5)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1分)(二)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需要:(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分);(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2分);(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2分)29.试述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1)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1分);(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1分);(3)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活动的统一(1分);(4)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完整性的统一(1分)(二)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1)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1分);(2)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1分);(3)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1分);(4)合理安排劳动量和体育运动量(1分)(三)劳逸安排的节奏性。(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交替进行(1分);(2)文理各科、动静科目的交替安排(1分);(3)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节课以30分钟为宜(1分)30.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一)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主观思想斗争和努力形成的;(三)是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道德主体大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是社会占主体地位的道德原则、规范为道德主体所不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道德品质在这种互动和个性化过程中,经由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养成等环节和过程而形成、发展。2006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试题教育学A试卷(课程代码660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方法是()A.榜样和示范B.陶冶C.修养D.说服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5.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A.因材施教B.抓关键期C.长善救失D.循序渐进7.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A.生理前提B.客观条件C.动力D.物质前提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名话反映了教师的劳动的()A.复杂性B.示范性C.艺术性D.创造性9.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是()A.家长学校B.家长委员会C.通讯联系D.家长会10.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连贯的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谈话法B.讲授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11.课堂播放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演播法和()A.现场直播法B.录制播放法C.插播法D.程序教学法12.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A.领会B.保持C.分解D.定向13.“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这种观点属于()A.辨证统一法B.个人本位法C.社会本位法D.实质教育论14.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A.情意领域B.特殊能力领域C.思想品德能力领域D.审美知识领域15.“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明()A.学生只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B.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C.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样重要D.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16.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的学生是()A.小学生B.初中生C.高中生D.大学生17.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时限性和相互关系()A.各组成部分的顺序B.各组成部分的时限C.应完成的任务D.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18.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被称为()A.实习作业B.参观C.辅导D.实验实习19.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A.“教员”角色B.“心理医生”角色C.“榜样”角色D.研究者角色20.按照马克思观点,教育起源于()A.人的动物性本能B.人的无意识的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竞争的本能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加涅将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A.提出问题B.评断C.明确问题D.形成假设E.检验假设22.学科课程的特点是()A.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B.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C.重视直接经验D.忽视学生的兴趣的需要E.加深学科分割的程序23.教育影响可分解为()A.教育制度B.教育媒体C.教育内容D.教育手段E.教育目的24.古代教育所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等级性C.初等教育得到普及D.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E.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25.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A.教材的深度和结构B.学科顺序C.学年编制的学周安排D.课时分配E.教材的内容和范围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共15分)2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7.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28.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