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冰心婆罗多舞产生于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一带,是印度古典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婆罗多”一词由梵文“表情”、“曲调”、“节奏”3个字的字头组成,所以有人释为“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早期的婆罗多舞叫“达西阿塔姆”,因为表演者是寺庙里被称为神的侍女的“黛维达西”。每逢宗教节日,她们在神像前或在祭神的行列里舞蹈,逐渐形成了婆罗多舞蹈的雏型。18世纪后,婆罗多舞进入宫廷,经宫廷4位音乐舞蹈大师的加工提炼,逐步形成现在的婆罗多舞。婆罗多舞动作刚劲有力,棱角鲜明,变化多,速度快;要求手、眼、身、法、步的严格配合,注重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的瞬息变化,是一种技巧性很强、难度很大的舞蹈。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表演,至少包括6段,通常只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湿婆由于掌管毁灭,所以形象恐怖。他出现的时候经常伴随着死亡的种种征兆。他的座骑是一头青牛,湿婆的身上经常涂有死人的骨灰,散发着恐怖...但是这并不是说湿婆就因此而不受人们的敬仰,相反的,湿婆在印度教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静穆(mù)颦蹙(píncù)粲然(càn)嗔视(chēn)叱咤风云(chìzhà)尽态极妍(yán)········静穆:安静庄严。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说是息息相关。生字词学习: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心灵之舞形体衣饰神态飞动的美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文中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还从观众的反映侧面地描写,哪些地方可以说是侧面烘托?《观舞记》∶《安塞腰鼓》同: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异: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2、《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