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陕西科学发展【教学目的】1.现代经济学的运行规律和目前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理解政府公共管理问题。3.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公共管理。4.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和在转变中政府如何参与经济管活动。5.了解陕西省在经济发展转变方式所遇到的问题。第一讲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经济发展是个多元因素的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转变中谋求更美好的发展。一、课程介绍课程设置的原因针对公务员参与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状况,为了提高公务员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了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会分析经济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理解创新型、服务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了解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以及遇到的困境和难点等,提到大家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设计的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基本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热点问题;政府公共管理和创新以及职能转变;我省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案例分析。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学的对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已解决人们无限的欲望,研究经济现象就需要对反映经济变量的各种变量进行考察和分析。如价格、需求、通货膨胀、GDP、投资、储蓄、汇率、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分为流量和存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均衡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实证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现代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构成。了解经济学的大致构成,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问题,了解各种经济政策是怎样制定的。2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目标是现存的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如何实现有效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经济活动中还要实现公平和效率,寻求公平和效率的有效机制。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市场中商品的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供求的基本规律,产品交易中的市场及其实现均衡的基本要求。产品在交易中出现的弹性问题,政府运用价格规律实现产业发展规划和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等。消费者理论着重研究消费者在针对产品市场状况下是怎样决定自己的消费安排的,消费行为有什么规律,实现消费过程中,基本均衡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在消费行为中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消费均衡变化的核心因素主要是物价水平和收入状况。生产与技术理论市场产品都是经过厂商生产出来的,在厂商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技术管理成为核心问题,怎样实现要素合理配置涉及到企业的具体管理,厂商在短期和长期生产中合理配置各种要素,谋划要素使用的最佳状态成为必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利润和成本理论经典经济学认为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利润如何构成,会计利润好经济利润并不是一回事,其中的资源机会成本成为关键。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沉淀成本。在企业组织变迁中,企业目标已发展为多元素趋势。在成本追求中,如何降低成本,既不有损企业长期发展,又有利动态发展中企业目标的实现成为企业决策的关键。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通过市场实现自我目标,交换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但是,什么是市场,市场结构为什么很重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状况下企业的行为有何差异,为什么长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行业或产业是垄断性的,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对实现各自的目标有何不同,都成为目前经济学研究十分关注的事情。市场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经济研究常用狭义,而且市场还有层次划分。不同层次的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市场的边界确定有两个:即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大小和产品销售的地理空间差异。市场结构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两类。竞争性市场与垄断性市场根本的差3别在于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厂商短期存在利润,在长期利润将会平均化和消失。非竞争性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头两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在我国还存在严重的行政性垄断市场模式。不同的市场结构环境下,厂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不同的。厂商在产品定价能力、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别。寡头市场中很容易产生垄断性的组织,如卡特尔,在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上实施一体化,组织竞争。要素定价和收入分配理论在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有两类:即自然资源和经过加工过的资源,前者数量存在固定性,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后者在价格影响下能调整,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MRP=MFC/生产要素的定价就是解决收入分配的尺度和标准问题,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再次引申出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按资分配、按辈分分配等。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学研究市场的结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最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从而在政府政策中存在反垄断和对自然垄断的价格管制必要性。但是市场本事存在的竞争机制使市场价格机制受到影响,市场经常存在失灵问题,即价格机制不能顺畅的发挥调节作用。这样才出现政府的干预和失灵。产生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性问题、公共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产权问题、过度竞争问题等。政府也由于信息问题对市场的干预经常失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体国民经济学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中主要使用总量分析的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经济活动现象中的问题,同一个问题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微观视角研究。宏观经济学基于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讨论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学的总量核算利用会计和统计学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总量进行核算,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国民账户体系,我国在1993年开始也是用该体系,4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角度进行核算,常用的方法有: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在于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是怎样决定的,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都有哪些因素决定,在研究中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主要模型有四个: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扩大收入决定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开放条件的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采购支出、进出口模式。货币供求与资本市场的均衡理论:研究货币的属性和经济增长中对货币的需求问题,货币供给与银行体系的运行,货币供给的数量与央行对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的调节问题。另外在货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与资本投资市场的均衡关系。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现象: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周期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和国籍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根据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这些政策可以被划分为两类:需求管理类政策和供给管理类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政府经济政策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增长和发展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学研究中常常将两者区别开来。增长是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增加,产出数量的增加,而发展的含义则比较广泛,是以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衡量增长和发展的指标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前者主要是指数量概念,可以用GDP数据衡量,而后者不仅是数量概念,更主要是质量概念,经常用发展指标体系进行衡量,如GDP、人均收入、预算寿命、人类发展指数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摆脱贫穷现状的经济学分支。不是发展中国所独有的,许多问题在发达国家曾经也存在。5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经济发展预期主要影响因素、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农业化城市化工业化问题、发展对外贸易关系问题、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政府创新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经济增长理论重点研究一国或地区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GDP时怎样从小数上升为大数的。着力解决资源配置地区经济数量,尤其是GDP如何增加。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衡量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阶段问题、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贡献、经济增长的政策质量、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经济发展问题,方式的转变不仅要考虑GDP的增加,还要考虑在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合理的发展问题。需要将二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有增加无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区位经济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和增长在空间布局和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分为古典区位经济理论和现代区位经济理论。前者从农业发展的运输成本最小化出发分析市场区位作用,后者从工业化发展和物流体系对利润作用角度研究。积累因果理论:强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经济增长中的互助作用,既存在扩散效应又存在回波效应。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扩散效应和不利影响,落后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产业接续和产业转移作用。增长极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区域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系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作用机理有三个即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中心外围理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做是由中心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空间关系将重新进行组合。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6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的不平衡阶段,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都将通过行业增长和企业组织的扩张实现,出现产业向关联效应,从而形成产业发展集群,这样的产业扩张将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稳定增长的作用,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历史视角根据历史学家的观察,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全部条件,在中国14世纪时就已经全部具备了,在公元前三百年前的中国时代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了,这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和实施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11世纪中国钢铁产量人均已达到欧洲5-6倍。13世纪中国的纺织业发展不亚于1700前后的欧洲,同时出现许多繁华的都市。四大发明就是在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除了在两三个世纪以外,中国在绝大多数主要科技领域都遥遥领先西方国家。近代经济发展停滞了,从14世纪开始中国开始落后,到17世纪远远落在欧洲后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一阶段是经济恢复时期;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实施和对工商业改造时期;第三阶段是大跃进的纠正时期;第四阶段文革期间;第五阶段是实行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兴衰之谜李约瑟之谜为什么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历史上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现在分光不再?韦伯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发生在曾经孕育过资本主义的中国?高水平均衡陷阱论认为前后发展差异在于人地比例的失调,使早起建立的良好经济发展制度不能维系,人地比例失调使劳动力便宜,人均剩余减少,既降低了节约劳动的技术需求,又是工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现代科技进步与古典的差异论古代科技发明主要依靠少数人的经验和观察完7成,人口越多,发明越快,现代科技发明则依靠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科举制度没有引导知识分子从事科研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降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经历过由盛到衰,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又展示了一个再次复兴的趋势。比较不同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英国在1730-1838年期间花了58年时间,美国在1839-1886年期间花了47年时间,日本在1885-1919年期间花了34年时间,韩国在1966-1977年期间花了11年时间,而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紧接着在1987-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2000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