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培训企业物流的一般概念一、物流的概念二、企业物流的概念三、几类典型企业的物流过程四、企业主要物流工作物流概念源于美国,早期的物流是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输出物流,即实物配送(PhysicalDistribution,也可直译为实物分配),它不包括物料供应(MaterialManagement,也可译为输入物流)。到20世纪初期,随着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美国经济衰退、产品滞销、企业利润下降,企业界逐渐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实行输出物流和输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称之为现代物流(Logistics)。物流的概念就产生于这个时期。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包括运输、存储、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主体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多个供给主体统一起来思考的产业概念。物流从原来的内部销售领域扩展到企业外部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并在企业物流的基础上经历了产成品配送阶段、物流管理阶段、综合物流管理阶段。物流管理的重点从配送与服务结合转至应用库存控制技术,再至注重外部关系(分销商、顾客、供应商及第三方构成的多维、复杂、立体的关系)的研究,强调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回收等整个物资流通全过程的管理。因此随着物流概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变化,物流的实践活动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物流活动成为企业的基本经营职能之一。一、物流的概念物流是指按用户的要求以最小的总费用将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物流的分类(1)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与者是构成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2)行业物流(3)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二、企业物流实践中,人们常常根据物流发生的先后次序,将生产企业物流分为以下几种:企业供应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流三、几类典型企业的物流过程(一)制造企业的物流过程制造企业物流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产品生产物流和产成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图11-1制造企业物流图14-2制造企业的物流构成(二)零售企业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商品采购环节的物流、后库商品的储存配送物流及销售环节的物流,以及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图11-3零售企业物流图11-4零售企业的物流构成(三)批发企业(配送中心)的物流过程图11-5配送企业的一般物流构成四、企业物流系统图11-6企业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第二节物流领域的若干新观点及发展趋势一、物流概念的产生与传播二、物流领域若干新观点三、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一、物流概念的产生与传播PD(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distribution,外延更广泛,与供应链的概念有相同的外延。二、物流领域若干新观点德鲁克的“黑大陆说”;在20世纪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实体分销管理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称为管理大师德鲁克称其为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1962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他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特别突出,它是流通领域中人们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学说主要针对物流而言。西泽修的“物流冰山说”;关于物流费用,有一种提法叫“物流冰山”,其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主体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用的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企业、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存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计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基于这个现实,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的权威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先生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权威物流成本研究学者西泽修于1970年提出了著名了“第三利润源说”。他指出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关系,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使日本企业很快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企业的经营重点放在了降低制造成本上,这便是二战后日本企业经营的“第一利润源泉”。然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很快就导致了市场的泛滥,企业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1955年日本又从美国引进了市场营销技术,迎来了日本企业的市场营销时代。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企业顺应政府的高经济增长政策,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这便是二战后日本企业经营的第二利润源。1965年以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物流。1970年产业界开始大举进军物流,日本又进入了物流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降低制造成本的余地已经十分有限,增加销售额的空间也已走到了尽头,企业迫切希望寻找新的利润源,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挖掘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正好顺应了当时企业经营的需要,很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因而“第三利润源”一经提出,倍受观注,并广为流传。三、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一)信息化–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二)自动化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三)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组织的网络化(四)智能化(五)柔性化物流的柔性化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要求企业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和共同化等。四、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一、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三、供应链的特征与类别一、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竞争全球化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企业生存的不确定性等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并非由一个企业决定,而是由从原材料到产品完成的整个过程决定。必须以协同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模式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定义–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美国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Council,SCC):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努力。–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①供应链是自原材料供应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联系跨越供应商与用户的整个流程;②供应链涵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形成了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家之间的货物供应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传统的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以及第三方之间,而且交织于各职能部门以及文化和人事领域中。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构建、定义这种供应关系和模型。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供应链。目前,供应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网链结构如图所示。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可以把供应链看成是一个系统,是多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且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交互性和复杂性。在全球制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这种系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供应链管理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及与外部发生紧密联系的所有业务活动的统一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式,即从全局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伙伴关系等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和控制。它包括订货、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在内的所有企业活动。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与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策略,它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作用。同时,它又注重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性,使供应链上分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各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即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共享赢利和共担风险的原则;–促进信息充分流动的原则。一个优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缩短货物发送时间,提高对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提高计划、预定和智能决策能力,增加利润和年度总收入等,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不仅能够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而且能够承受需求不确定性和技术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IBM公司、DELL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使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青睐。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有着显著的区别:–系统观念。–战略决策。–动态管理。–建立新型的企业伙伴关系。–开发核心竞争能力。三、供应链的特征与类别(一)供应链的若干特征1.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受不同外部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技术和不同产品影响,会产生不同形态结构、不同行为主体构成和采用不同控制方式的供应链。–同一供应链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可能具有不同甚至是相互冲撞的目标。2.供应链上的供需匹配是一个持续的难题供应链上的消费需求和生产供应,始终存在时间差和空间分隔。通常,在实现产品销售的数周或数月之前,制造商必须先期决定生产的款式和数量。这一策略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生产、仓储、配送等功能的容量设定,以及相关的各种成本构成。因而,供应链上供需匹配隐含着巨大的财务和供应风险。3.供应链系统的动态变化–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消费季节性波动、消费趋势、广告、促销、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等影响因素。–行业竞争约束。–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者和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的组成结构和行为方式,也需要不断优化组合。4.供应链上不断出现新的人们所不熟悉的课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造成生产和销售厂商可能只有一次订单或生产机会,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制造商用于判断和分析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变得更为难以判断,价格和消费成为互动的博奕关系。四、供应链管理主要内容与基本原理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一个合作信念上的,合作行为将使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即效率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