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主要观点是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inflation)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1.需求转移型2.部门差异型3.外部输入型1.需求转移型。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2.部门差异型。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3.外部输入型其依据是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的“小国开放模型”。该模型将一国经济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紧接着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治理虽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原因,但都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特别是在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会使货币功能丧失,对经济产生巨大危害。因此,为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都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一、需求政策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采取紧缩需求的政策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一般,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两种措施。紧缩财政政策的常用的措施有:(1)削减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在市场上的采购;(2)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3)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二、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控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利润,以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四种形式:(1)自愿的工资-价格指导线(voluntarywage-priceguidelines)。政府根据预计的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估算出货币工资增长的最大限度。(2)规劝(jawboning)。政府劝告工资和价格制定者们“负责任地”采取行动。(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thetax-basedincomespolicies)。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的增长。(4)工资、价格管制(wage-pricecontrol)。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三、收入指数化政策是指各种名义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该政策存在一定问题:指数化强化了工资和物价交替上升的机制,从而往往是使物价越发地不稳定,而不是有利于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四、供给政策供给学派认为,治理通货膨胀,摆脱滞胀困境,治本的方法在于着力增加生产和供给。①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能力。②削减政府开支增长幅度,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③限制货币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④改善劳动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针对供给方面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