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概念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1、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个人;2、要解决问题:活动的选择,也可是这种活动的调整;3、选择调整的对象:方向、内容和方式;4、时限:可为未来较长时期,也可为某较短时段。简述决策的构成要素。答:决策的构成要素有: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决策后果;决策准则。决策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后果决策的特点理解记忆下列六大特性:1、目标性2、可行性3、选择性4、满意性(重点理解)5、过程性(重点理解)6、动态性组织决策的特点是什么?1、目标性:目标是未来完成任务的标志;2、可行性: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3、选择性: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4、满意性:选择方案的原则:满意原则,非最优原则;5、过程性: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这一系列决策本身就是过程。6、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怎样理解决策的满意性?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最优决策往往只是理论上的幻想,因为它要求:a、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b、决策者能正确地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初没有疏漏地行动方案;c、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地执行结果;d、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内所要达到地结果具有一致而明确的认识。上页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具备的,因为:第一、从广义上说,外部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目前或未来均会产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组织很难收集到反映外界全部情况的所有信息;第二、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双重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第三、任何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度的,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此行动必有风险性;第四、即便决策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原来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组织实现其最终的目标所需要的。为什么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答:最优决策要求: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决策者能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决策者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显然,这些条件难以具备。因此,在决策活动中,在方案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对满意的选择。决策的过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首先,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只有这一系列的具体决策已经确定,相互协调,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才能认为组织的决策已经形成;其次,这一系列决策中的每一项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工作、由众多人员参与的过程,从决策目标的确定,到决策方案的拟订、评价和选择,再到决策方案执行结果的评价,这些诸多步骤才构成了一项完整的决策,这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二、决策的内容1、目标选择2、方案选择只有一个方案、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只准挑选离围栏门最近的那匹马。三、决策的分类与基本原则㈠决策的分类1、开关式决策与旋钮式决策。2、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3、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4、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5、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6、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7、激进型决策与保守决策8、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追踪决策基本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9、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10、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11、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12、初始决策和反馈决策13、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与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14、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15、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决策的类型组织决策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二)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三)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主要分类方式有⊙从决策主体来看,可分为组织决策和个人决策。⊙从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可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从决策的对象和涉及的时限来看,组织的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划分依据:决策调整的对象和涉及的时限,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从调整对象看,战略决策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解决干什么去的问题,是根本性决策;战术决策调整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解决如何干的问题,是执行性决策。2、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战略决策面对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活动,而战术决策则是具体部门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在其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3、从作用和影响上看,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效果则主要影响组织的效率与生存。。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划分依据: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有无既定的程序可循。程序性决策: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一般组织中,约有80%的决策可以成为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划分依据:决策主体个体决策的决策者是单个人,群体决策的决策者可以是几个人、一群人甚至扩大到整个组织的所有成员。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具有哪些优缺点?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的优点有二:一是群体通常能比个人做出质量更高的决策,因为它具有更完整的信息和更多的备选方案;二是以群体方式做出决策,易于增加有关人员对决策方案的接受性。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的缺点是:群体决策的效果受到群体大小、成员从众现象等因素的影响,群体决策的效率相对较低。组织决策和个人决策的联系及区别是什么?所谓组织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由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作出的对组织未来一定时期内活动的选择和调整。组织决策是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个人决策是指个人在参与组织活动中的各种决策。相同点:都要着眼于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区分点:组织决策从决策行为目的来看,它是为了组织的决策,即便这时的决策只是由组织中的某一或某些个人做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划分依据:决策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追踪决策的原因是: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对环境特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思考这个问题: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点?(1)回溯分析: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列出须改变决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都不是处于初始状态,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收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3)双重优化:第一重: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第二重: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㈡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2、目标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系统原则6、智囊原则7、优化原则8、动态原则9、效益原则10、可行原则四、决策的一般步骤1、问题发现2、问题确认3、建立议程4、确立目标5、拟定备选方案6、备选方案的评估7、行动方案的选择决策的过程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订方案4、比较和选择方案5、执行方案6、检查处理1、发现问题所谓问题,是应有状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研究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平衡,要着重思考以下方面的问题;(1)组织在何时何地已经或将要发生何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对组织产生何种影响?(2)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根源是什么?(3)针对不平衡的性质,组织是否有必要改变或调整其活动的方向与内容?2、确定目标明确决策目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1)提出目标的最低何理想水平(2)明确多元目标间的关系(3)限定目标的正负面效果(4)保持目标的可操作性明确组织目标应进行哪些工作?一、提出目标;二、明确多元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主要目标与非主要目标的关系;三、建立目标:权衡目标执行的有利结果和不利结果,制定一个界限。目标应当具备哪三个特征?一、可以计量;二、可以规定其期限;三、可以确定其责任者。4、比较和选择方案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建立和利用这些条件需要组织付出何种成本;(2)方案实施能给组织带来何种长期和短期的利益;(3)方案实施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在方案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决策者以及决策的组织者要注意处理好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统筹兼顾(2)要注意反对意见(3)要有决断的魄力5、执行方案将所决定的方案付诸实施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应做好以下工作:A、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B、确保有关方案的各项内容为参与实施的人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C、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D、建立重要工作的报告制度,以便随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行动。为什么说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这一系列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许多工作和众多人员的参与。五、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㈠价值前提⊙所谓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这。⊙所谓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决策层次系统、目标手段系统⊙决策行为无论其重要性大小、技术性强弱都包括价值因素在内,都需要回答值不值得去做这样的问题。⊙决策中价值因素与事实因素的区分大致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分,越是低层次的、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实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越是高层次的战略性的决策,价值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价值体系的这种矛盾性特征往往是决策者难以作出判断的重要原因。⊙价值判断不仅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存在,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持续。⊙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决策目标主要是对实践结果的预先设定,而价值目标则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的评价。⊙我们将决策目标称为事,将价值目标称为愿,我们将会力求事遂人愿,防止事与愿违。㈡事实前提特点: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六、决策方法㈠组合排列法㈡方面排除法㈢角色互换法㈣决策树法风险型决策中对概率的估算显得尤为重要,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㈤非确定型决策的原则性方法1、乐观原则(最大最大原则)2、悲观原则(最大最小原则)3、乐观系数原则4、等可能性原则5、后悔值原则,也称萨维奇法则风险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风险型决策备选方案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的决策。(1)决策树(2)决策表简述决策树法及其工作步骤。答:决策树法是风险型决策的常用方法,适用于未来可能有几种不同情况(自然状态),并且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可以根据资料来推断的情况。它用树型图来描述各方案对未来收益的计算、比较及选择。考虑各方案所需的投资,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决策树法步骤如下:⊙根据可替换方案的数目和对未来市场状况的了解,绘出决策树型图。⊙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包括:计算各概率分枝的期望值;将各概率分枝的期望值相加,并将数字记在相应的自然状态点上。剪去期望收益值较小的方案分枝,将保留下来的方案作为备选实施的方案。⊙如果是多阶段或多级决策,则需重复2)3)、4)各项工作。非确定型决策的方案选择法⊙非确定型决策备选方案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无法估计的决策。四种典型的方案选择原则:(1)乐观原则(2)悲观原则(3)折衷原则(4)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原则简述非确定型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