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代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3)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4)春秋战国时代分封制瓦解,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1)农业: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由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都江堰工程建成(2)手工业和商业: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丝织业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私营手工业和商业出现(1)出现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2)《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3)司南发明(4)出现早期绘画(5)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察举制(1)农业:发明犁壁、耦犁,修建漕渠、白渠、坎儿井,王景治理黄河(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出现丝绸之路;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晚期出现青瓷(3)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代商业活跃(1)思想: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汉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2)科技文艺:以医学、数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得到发展,汉赋为主要文学体裁第1课时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先秦时期[考纲要求]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科3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学生用书P2]1.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经牧野一战,灭商后建立周朝。(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4)评价: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后来出现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2.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2)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②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由嫡长子继承。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结果:根据血缘关系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5)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巩固分封制和加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工具。★3.商鞅变法(1)背景4①政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②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③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2)措施①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②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a.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b.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新法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私下里的请客之风,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3)影响: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误区警示]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轻巧识记]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二个内容:土地和人民。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四大义务:镇守疆土、军赋、力役、定期朝觐。[误区警示]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5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图解历史][考法提示](1)题干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2)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名师点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各国改革所处形势不同,改革措施力度各异,结果也有所不同。[特别提醒]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式统治的开创者,给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但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题一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历史遗存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篇》史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史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6——柳宗元《封建论》[问题]依据史料概括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解读]抓关键信息获结论(1)史料一:“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1)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子弟),且占据富庶之地。(2)史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2)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3)史料三:“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3)西周初期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史论拓展]分封制的特点、历史遗存影响1.特点(1)分封诸侯的种类有王族(子弟)、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同姓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周天子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3)周天子对诸侯巡视检查,诸侯则定期朝觐述职。2.历史遗存影响(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主题二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要点拓展]71.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4.社会上有关百家姓的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祖敬宗、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史料探究]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解读]史料①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1)史料信息①表明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②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2)史料信息②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③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3)史料信息③说明宗法制影响了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8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史观连线]以唯物史观和社会史观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史观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需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2)社会史观以“社会”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集中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史观运用】(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①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个经济基础上的,在西周初期确实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实力增强,分离倾向明显,逐渐瓦解了周朝的统治。②宗法制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凝聚力量,养成温良恭敬、勤劳简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方面积极作用明显,但也形成了“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消极成分,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2)运用社会史观理解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对点训练](2015·绵阳诊断)《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该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井田制D.礼乐制解析:选A。“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反映了分封制下人的等级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9涉及中央集权、土地问题和礼乐制度,故B、C、D项错误。一、西周分封制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选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3.(2013·高考浙江卷)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