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金延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引子:历史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一、世界的属人性二、现实生活的挑战三、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向未来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世界的属人性*自然不存在“理由”问题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但它不需要给自己或他者解释这样存在的理由。(原因与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理由是决策选择的根据)也就是说,一块平原、一些植物、一群动物不会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有迁徙的必要?我们是否需要说明改变生存条件的必要性?之所以这样看问题,是因为,因为自然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没有意志,它不是一个创造者。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世界的属人性*谁才需要回答这样的提问?只有人。人却是与此不同,尽管他从自然界诞生。人是精神性存在者。他的存在意味着一种去生活。去生活的基本特征是追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这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就在于它需要对自己、对他者、对社会解释自己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这样选择、决策的理由和自己如此生活的根据。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世界的属人性*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人之本性。人的本性在于人的意识性(或曰人的社会历史性、历史实践性),尤其是“自我意识”(权利义务责任的意识)——这表明人是有目的的生活者、有目的的创造者。他有目的的改变着自己。因而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创造的本质就是以更美好、更完美的事物东西取代当前不那么美好、完美的事物。——在创造性活动中,人的“自我意识”使人觉察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生活的挑战*人以自己的自觉活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自身。他会通过不断的提问、追问,提出新的目标,使自己走向为。他会给自己提出什么问题?首先是对物质生活的不满意其次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满意再次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不满意还有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满足最后是对个人精神生活的不满意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生活的挑战*人在生活中遭遇的这种不满足,正是现实生活对人的一种挑战,而不满足(好奇、探索、追问;焦虑、困惑、痛苦;批评、反思)促使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生活的美好吗?我们能否比今天生活得更好?那末,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我们根据什么断定今天的生活不是美好的?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生活的挑战*这就是理想问题产生的生活根源。它包括道德根源、认识论根源、逻辑根源、政治根源、审美根源等。这里的生活(Life)是指的人的社会意义的生活,例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经济交往、政治生活、军事活动、文化活动,也就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切现实的事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首先需要区分“人生目标”与“人生理想”的差异。•年轻时,我们经常在回答老师的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了,我们似乎实现了年轻时的回答,但随之困惑就产生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吗?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目标”与“理想”的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前者属于“事实”的领域;后者属于“超越性”的领域。事实标志着人的愿望的可实现性,也就是人们设想的那件事可以经过人的努力实现,你可以达到那一点。超越性则标志着你想的事情对你来将永远是一个必须追求而又不可能在事实上成为一个现实事件。换句话讲,你想往的美好一旦成为一个事实性存在,你立即会觉得这不是你想往的,而你想往的似乎还在你的前面向你招手。或者说,你想往的永远使你发现你现在的生活得令人不满意性、不美好性(也叫作不人性)。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康德物自体观念的启示与人无关的自然界不是人考虑的对象世界;理念的本性与人的认识;一个需要追求而不是获得的思考对象。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什么是理想?对生活中美好东西的一种观念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精神提升。•这样,我们对理想的特征做出这样的解说:神圣性崇高性完美性至上性观念性非事实性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理想的存在方式:首先,它只能以观念的方式对人显现自身。其次,它以要素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所实现了的事件中。我们每前进一步,我们的观念都会在生活实践中表现自己的现实性,也就是蓝图变成一个事实性存在。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作为理想化身的图纸与作为理想的现实表征的楼房之间存在着二重性的关系:图纸既可以作为现实楼房不好的判定尺度,又可能成为自己否定自己的证据(因为,建成的楼房在建筑过程中不断被调整性的修改而显得比图纸的设计更好);而楼房既可能成为自我否定的证据(因为,楼房在建筑过程中没有实现图纸的要求),也可能成为否定图纸的理由。也就是作为理想(具体的理想性的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理想(理想性的观念)既可以否定现实的存在,也可能被现实存在所否定。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我们为什么需要理想?其一、理想是人类生活的内在动力其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其三、人类精神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在理想问题上,存在许多误区:从理论的角度讲,最大的误解就是人们往往把理想看作是人生的目标,往往把需要追求的东西看作是可以实现的东西,往往把观念的真实性理解为事实的真实性。从实践的角度讲,最大的误解就是人们把生活中实际获得的东西误以为就是理想的真正实现,把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已经达到的水准认作是理想的完美体现,把实然形态的东西看作是应然形态的东西。在我们思考理想问题,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应当不断地克服这些误解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理想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事实性(可实现性)”层面,而在于他的“超越性(不能成为事实性存在性)”层面。因此,这样的命题是合理的:生活理想的实现就是不理想的现实生活,实现了的理想就是不理想。这说明,“超越性”是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能够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的内在动力。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的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这里我们强调指出,理想的“超越性”的生活意义在于:它是人批判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尺度;它是人完善自我的价值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理想的内涵”。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向未来*人永远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理论分析: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现实的国家;亚里斯多德的好国家与不好的国家(中庸思想的政治学含义);近代的理性王国与专制政府。乌托邦的政治学和实践问题含义。•现实的历史分析:起义的政治学内涵(斯巴达克、陈胜吴广、法国革命)——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剧烈冲突。(全球化的梦想与当代经济危机)——变革的二重性含义:解决物质的匮乏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的水准(卢梭的批判;当代后现代思想家对消费主义、生态问题的反省)这说明,理想的人生追求与现实的人生状态之间的冲突是历史的常态。也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中,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向未来*何谓“在之间”?这里提出了四个要求:•珍惜现实生活•反思现实生活•超越现实生活•创造新的现实生活人生观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向未来*让我们在不断思考理想问题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说,正因为为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中所达到的每一点都是不理想的生活现实,因此才会激起我们继续奋斗的愿望和斗志;正因为现实生活向我们展现了理想人生的可能性,才给了我们追求理想人生的希望和信心。总之,正因为理想存在于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中,因此我们才应当坚定信念,在追求理想的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