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d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学科分类中国文学项目类别青年项目课题名称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人民文学》(1949-1999)话语研究申请人姓名申请人所在单位填表日期2015年1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制2014年12月修订2课题负责人承诺:我承诺对本申请书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申请书为有法律约束力的立项协议,遵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使用本申请书所有数据和资料的权利。若填报失实、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课题负责人(签章)年月日填写说明一、《申请书》请用计算机填写,所用代码请查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所有表格均可加行加页,排版清晰。二、封面上方两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请用中文填写,其中“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课题名称”一般不加副标题。三、《数据表》的填写和录入请参阅《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相关问题可咨询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四、《课题论证》活页与《申请书》中“表二.课题设计论证”内容略有不同,请参阅表内具体说明。五、《申请书》报送一式5份,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课题论证》活页夹在申请书内。各省(区、市)报送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兵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京中央国家机3关及其直属单位报送中央党校科研部,在京部属高等院校报送教育部社科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本院科研局,军队系统(含地方军队院校)报送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如实填写。填表所用代码以当年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为准。二、《数据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若粗框后有细框,则表示该栏需要同时填写代码和名称,即须在粗框内填代码,在其后的细框内填相应的中文名称。三、有选择项的直接将所选代码填入前方粗框内。四、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职称或没有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填写表五推荐人意见栏。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加副标题,不超过4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主题词——按研究内容设立。最多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项目类别——按所选项填1个字符。例如,选“重点项目”填“A”,选“一般项目”填“B”,选“青年项目”填“C”等。学科分类——粗框内填3个字符,即二级学科代码;细框内填二级学科名称。例如,申报哲学学科伦理学专业,则在粗框内填“ZXH”,细框内填“哲学伦理学”字样。跨学科课题填写与其最接近的学科分类代码。所在省市——按代码表规定填写。地方军队院校不按属地填写,一律填写“军队系统”。所属系统——以代码表上规定的七类为准,只能选择某一系统。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能填成“北京师大哲学系”或“北师大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填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或“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不能填为“北京市委党校”等。通讯地址——按所列4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课题组成员——必须是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人员,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预期成果——指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可多选。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填“A”,选“专著”和“研究报告”填“A”和“D”。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申请数额可参考本年度申报公告。4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人民文学》(1949-1999)话语研究关键词广义修辞学《人民文学》话语研究项目类别CA.重点项目B.一般项目C.青年项目D.一般自选项目E.青年自选项目学科分类ZWF现代文学研究类型A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综合研究D.其他研究课题负责人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行政职务专业职称C讲师研究专长ZWF现代文学最后学历A研究生最后学位A博士担任导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D福建省所属系统A高等院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13959108032通讯地址邮政编码350007课题组成员姓名出生年月专业职称学位工作单位研究专长本人签字第一推荐人专业职称工作单位5第二推荐人专业职称工作单位预期成果AA.专著B.译著C.论文集D.研究报告E.工具书F.电脑软件G.其他字数(千字)220申请经费(单位:万元)20计划完成时间2019年12月30日二、课题设计论证6本表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除“研究基础”填在表三外,本表内容与《活页》内容一致。1.选题依据1.1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学术史梳理文学期刊研究是近三十年来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主要有学者们苦于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的内部动力,也有中国重视史料的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更有1980年代以来“理论热”(如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布迪厄“文学场”等)的渗透作用。在这些多方“势力”的共同促使下,目前现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已涌现出不少有创见的成果,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学术理路。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文学期刊置于现代文学史的宏大背景中,阐述研究对象的文化身份、革新实践、文学表现,以及与文学思想、文学传统、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有期刊个案研究,如王晓明研究《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李欧梵研究《申报·自由谈》、陈平原研究《新青年》、罗岗研究《学衡》等,又有期刊综合考察,如吴福辉《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王富仁《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陈方竞《学府与报刊出版: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中“症结”透视》、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等。这些成果着眼于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上对现代文学史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再还原再叙述,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同样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梳理文学期刊发展史,如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2000)、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2010)等著作描述了当代重要文学期刊的概况;二,研究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如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第四章《人民文学》和《文艺报》”(1998)、杨聚臣《中国当代文学期刊与文学论争》(2006)、陈祖芬《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2009)等;三,研究文学期刊的生产、出版、传播、文化语境与生存境况,如曹怀明《危局与新机——当代文学期刊文学传播生态透析》(2006)、李明德《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2007)等;四,从期刊的某个栏目、现象出发对某份期刊进行个案聚焦式考察,如蔡兴水《巴金与收获研究》(2012)、郝魁锋《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与先锋小说的发展转型——以收获花城为例》(2014)等。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第一,“文学性”是这类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体现在研究的“向内转”倾向:研究内容主要以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创作方法、人道主义、文学传统、文学风格、叙事形态、民族图像等为关键词,在“同人刊物”、“国家叙事”、“民族文学”、“文学创作与批评”等论说系统中,梳理研究对象的知识脉络;第二,“传播性”是这类研究的另一切入点,体现在研究的“向外扩”倾向:研究内容主要以意识形态结构、政治体制、当代文学制度、文学思潮、文学机构、文学生产、文学组稿、文学会议、文学运动、消费机制、舆论生成、规范建构等为关键词,试图从制约当代文学报刊发展的外围机制寻求新的学术亮点,搭建学术论述的框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对象,它们都从特定的方向照亮了文本世界,丰富了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阐释了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与实践,刷新了文学史的书写内容与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注入了正能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角在变换,方法在更新,历史复杂性被层层揭示。1.2《人民文学》研究动态《人民文学》作为当代文学期刊典型代表,因其特有的“国刊”身份而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李钧《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2001)、吴俊《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的考察》(2006)、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与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2007)、吕海琛《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2007)、郁勤《新的文学园地:人民文学与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2007)、常品《传播学视野下的人民文学(1978年-1998年)研究》(2008)、黄发有《活力在于发现:人民文学(1949-2009)侧影》(2009)、李红强:《人民文学十七年》(2009)、欧娟《人民文学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2009)、施战军《人民文学:编者的文心和史识》(2009)、李明德《“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2010)、袁向东:《民族文学的建构——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例》(2011)、郑纳新《新时期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2011)、曹心《新时期文学期刊人民文学研究》(2011)等。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是:将“国家文学”的标本《人民文学》置于十七年/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7之中,或从“创刊情况”、“创作特点”、“理论批评”、“文学组稿”、“封面意识形态”、“身体与身体叙述”等角度探讨国家文学的不同演绎方式和核心价值诉求;或从“文学状况”、“运动事件”、“生产机制”、“文学资源”、“文学与政治”等角度对共和国文学进行历史回顾与学术反思;或从历史和美学方法等相关理论考察《人民文学》建构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精神气质”、“审美取向”、“民族图像”,揭示《人民文学》与文学、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人民文学》从1949年创刊到1999年改版,一直承担着引领文学思潮、指导“人民”文学、构建文学规范的重要使命,在当代文学史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研究《人民文学》五十年,呈现它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中的复杂形态,分析它的文学生产、文学传统与文学表现等诸多关系,研究这份期刊的文学话语变迁,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术话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在研究角度和理论运用上都需要继续突破与创新:既要得“意”又不忘“言”,既要关注文学内容又不稀释语言形式,既要思考文学“写什么”、“怎么写”,又要探求文学“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话语如何构建文学文本,话语如何参与文学生产传播、话语如何体现言说主体的精神世界。这些新的学术思考开发了本课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将吸纳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文学性”兼“传播性”双重资源,立足于国内期刊研究的“向内转”与“向外扩”的综合平台,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人民文学》(1949-1999)为探究个案,以广义修辞学为理论依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切入,既要把握话语的外围语境,发现语言、文学、文艺学、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互动,又要立足话语本位,关注文本的字词句篇多级语言系统;既要认识到期刊的传播机制与媒介特性,如编者意图与读者反应,又要关注期刊的文学质素,如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更要重视文本的各个语言要素,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在更广阔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视野中开拓文学期刊研究的学术资源。1.3本课题的学术价值(1)目前学术界很少有人研究《人民文学》五十年的期刊变迁史。学者们大多比较关注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在文学书写与文学规范方面的典型性,比较少涉及新时期乃至新世纪的《人民文学》的文学价值。而本课题旨在通过五十年的话语变迁描绘这份期刊的文学话语变化。(2)目前学术界很少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文学期刊的史料价值已被研究者普遍认同,但是针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