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最近,阅读了由王烨芳编写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在翻阅过程中,发现里面所写的一些内容,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是一本新的教材,旨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这一专业技能。学会如何从儿童行为表现和变化中,把握儿童的发展和内需要,并据此进一步读懂儿童的心理,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运用在幼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这门课程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学生懂得,阅读儿童是幼儿教的基本功。该书前三章介绍观察儿童的方法,并选取班级集体、游戏活动、数学知活动进行观察方法的示范;后五章介绍儿童行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学习对儿童认知行为、情绪表现、社会交往和语言行为、游戏行为的分析法。其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这个弄荣写得不错再次与老师分享一下。理论无用论的症结在教师中间,还有一种倾向,十分引人关注——认为学理论没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理论常常和实践存在太大的距离,理论很多时候不可信。比如:蒙台梭利认为男孩学习语言的敏感期要比女孩晚,但是他们却看到1岁7个月的男孩,表现出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便下结论说: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是错的,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小男孩的语言发展没有按照一般的年龄特点来发展,他比同年龄的女孩子都讲得好,那么很显然理论错了。如何来看待这个现象呢?首先,这种以单个案例的表现来否认理论的做法,本身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把实践归纳成理论,需要将若干实践综合分析,才能提炼出较恰当的理论。其次,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也是如此,儿童千差万别,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在个体身上便出现了差异。学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就是要分析理论在个体身上有什么表现。事实上,这个男孩的父母,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刺激,注重培养他良好的性格,换句话说,对于正常的孩子,无论男女,只要提供这样的环境,都可能有优秀的表现。理论的价值本书中所介绍和使用的理论,有以下特点:(1)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论,即先天和后天环境都在起作用,只不过所占比重不同。不是单纯地强调先天的单一作用,或是后天环境的单一作用。(2)理论中有的强调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有的强调发展的连续性。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的几个心理性欲阶段,弗洛姆、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阶段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就是渐变论,他认为成长是以不可觉知的小增量累计而成的。(3)理论中都假设了一个心理系统或是心灵机器,并用“人格”、“心理”、“认知结构”等来表述。弗洛伊德的系统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关键成分;信息加工理论包括感觉器官、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同化、顺应和平衡化三个基本的心理操作。(4)所有理论都强调动机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理论中,将动机力量视为整个事件的主体。总之,老师也是要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增值。只有不断吸收好的理论才能够将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对幼儿的教育才会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