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杜甫草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再读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可用诗中的哪个字概括?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请你说说看是哪八层意思?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局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本想借酒消愁,但潦倒多病,酒也戒了,忧愁就更难排遣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达到了极点。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杜甫在这层层叠叠的悲情中,是否消沉了?诗联赏析,主要着眼于十种关系。人物时空动静声色高下远近视听宏微虚实景情选择不同的角度,对一、二联进行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劲急,天朗气清,远处传来一声声悲哀的猿啼;江边洲渚沙滩历历在目,空中飞鸟盘旋。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点明了季节与环境,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境界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条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空间在横向纵向上无限扩大,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人生短暂而渺小(落木),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的感慨(长江),又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无限惆怅。虽是个人命运,但他不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而是放在宇宙和时间的运动中,显示出他悲哀的深厚与博大。景象气势磅礴,沉郁悲凉。只有心系国家和百姓的人,才写出如此恢弘大气的忧思与忧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像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55岁),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江景。“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这首诗虽是写悲秋,但取境宏大开阔,语势慷慨激越,所以给人的感觉并不消沉,而是悲壮。整首诗情景交融,自然奔放,顿挫有致,被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首。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明星低垂,平野广阔,风随波涌,大江东流。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近景远景渺小寂寞寓情于景雄浑扩大反衬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乐景写哀情政治失意反话即景自况以抒悲怀借景抒情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来纪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无可奈何的惨叫!--《唐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