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资源★★★内容摘要:流通产业落后的主要矛盾是企业规模小以及极度竞争。我国商品流通渠道的变化说明,以批发主导型的大型流通集团符合中国商品流通发展模式,必须根据企业与市场替代原理,进行集团内部企业组织模式和产业链的设计。关键词:批发企业企业集团建设产业竞争力流通产业现状我国流通产业企业规模不经济影响流通产业规模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商业生产力水平提升,流通产业落后的矛盾日显。《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2003)认为;“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吞蚀掉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深化流通改革的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连锁、股份制改造成为改革的新的浪潮。魏杰(1999)认为,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是中国企业大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有大连商贸集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连续合并了数十家商业企业,在全国500强中排114位。但是也有许多失败的企业。2002年1月王强的《企业失败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失败问题。但还缺乏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的进一步研究。近年来,关于如何重新认识贸易(商业)作用和地位,引起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的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瓶颈”,特别是2005年流通产业入世保护期满后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成了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提高我们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现有资料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内最大的企业规模不及国外流通巨头的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显然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5—8年内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流通产业改革目标中国流通产业,该怎么走?根据2002—2003我国商贸理论综述和2004入世保护期满后中国商业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及有关中外文献的计算机检索看来,已经形成了加速培育和发展流通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共识,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赵洪斌(2004)进一步区分为产业绝对竞争力,产业相对竞争力。当前流通产业的问题恰恰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绝对竞争力失缺以及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相对竞争力失缺。蔡柏良(2004)提出了流通产业资源禀赋优势是网络资源观点。宋则(2003)归纳了“批发****”的新动向,一是批发资本多元化,制造业资本和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批发领域;二是批发企业模糊化,不少企业的法律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而实际上从事大量的批发业务;三是经营机构大型化、职能综合化,通过大额订单控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能力增强;四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大批发商的培育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产业中的作用来自于两条渠道,其一是经济学理论。包括:价值链理论(波特,1985)。将企业所有这些活动波特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理论可用以指导批发、物流、零售等环节相互关系,说明流通产业集团组成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蔡柏良(2004)认为,流通战略联盟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联盟。进一步说明流通产业价值链有多种实现方式。企业能力理论,该理论可以说明批发、物流、零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大流通网络经济效益。合作竞争理论(M.布兰登勃格)。这一理论可以说明应对外商入侵本土市场,我国民族商业必须加强联合抵御外来入侵。刘建湖(2004)认为:“培育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商业企业缺乏成熟的政策与市场机制,这些不利因素均将对国内商业资产有效抵御或对抗蜮外商业资本渗透构成了显性的安全隐患。”陈中浩(2004)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一是要善待它。二是学习它。三是利用它。四是胜过它。”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建立大型、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科层组织管理成本小于集团内部企业通过市场的交易费用。稳定双方交易,减少签约费用和降低履约风险,顺应了企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陈耀(2004)将上述理论总结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战略联盟。其二是商品流通理论。产权制度改革论。万典武(2003)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商业企业现代化的基础。这一观点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但是有悖于商务部提出的在5-8年建立流通产业“航空母舰”的目标,解决国有股比率偏高的措施不是减少国有股,而应是增加民间股的比重。中国民营资本发展时间短,单靠民间资本很难培育大型流通产业集团,因此,国有股的转让应是流通产业集团军建立以后的应对措施。大型流通集团模式。孙前进(2003)认为,面对外资流通企业大规模进入,我们必须组建起“我们自己”的“零售连锁业”,占领一部分市场。2003年上海市政府将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4家大型流通业合并组成百联集团来抗衡外资流通企业。但是百联集团成立以来的绩效目前理论界还缺乏实证分析。其根源是照般国外奥克玛零售连锁模式。“鸡蛋碰石头”将导致中国市场更加恶性竞争。宋则(2003)认为,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壮大批发市场的关键。在新时期,我国最迫切需要的不止是万元、百万元的传统批发市场,更需要诞生年成交额在千万元、亿元、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现代批发商。零售业态创新。李荣融、晏维龙、王波等(2003,2004)提出了加速流通业态****和制度创新。颜迪明(2004)探讨了传统百货业创新战略,认为应创新经营业态,转变经营模式。李智(2004)根据日本“大店法”和法国的“听证制度”,建议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步伐。沈敏能(2004)提出了四项原则。加强区域市场零售网点的管理是提高流通效率,消除极度竞争的有效措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流通产业改革的深化千头万绪,在纵横交错的矛盾交织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牵动了流通产业改革深化的“牛鼻子”。为了努力实现商务部提出的战略目标,在理论上探讨大型流通集团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路径选择。流通产业战略布局。流通产业组织理论。流通产业产权制度。其逻辑关系是:战略布局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反映,是资源禀赋优势,是大型流通集团及其集团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基础。从企业与市场替代原理探讨流通集团内部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科层组织、市场替代关系。从企业建设上探讨资本聚集的渠道来源。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表现在:通过大额定单决定和垄断生产,实现“以订单驱动物流”,以网络结点带动电子商务和控制零售,防止零售业的极度竞争。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长期形成一个误区,把“三多一少”商品流通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排斥批发在流通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商品流通体制是“短缺经济”效益的反映。如果我们以零售巨头为发展方向,只能是低水平的模仿,不符合中国市场空间大的特点,也不能避其锋芒而引发新一轮的竞争,显然我们是没有优势的。如果我们把时间、空间理解为商品流通经济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当前“过剩经济”条件下,满足的最优解是45度夹角线,而批发企业作为完成商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职能,其经济效益正表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