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创新型人才实验班》管理探索安徽蒙城一中王晓东蒙城一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2001年学校挂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型人才实验班”,成为中国科大在全国首批为数不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之一。作为首批进入的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有着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管理方法与普通学生是不同的,无论教师选聘和学生选拔,还是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取都需要创新。学校自开办“创新型人才实验班”以来,不断探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成果辉煌。年年都有近百名学生获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奖以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奖,尤其近几年,数学、物理、化学均有一等奖获得者,二等奖更多,张开剑同学还取得全国物理奥赛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拔尖人才培养的历史性突破。一般说来,能获奥林匹克竞赛省奖的学生,在高考中几乎全被名牌学校录取。这当中的姣姣者,有的在高二就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有的竞赛后直接被保送到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名牌大学;有的在每年名校自主招生中被列为特长生提前录取或获得不同层次的加分。辉煌的教育教学成绩,提升了学校的品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良好赞誉。1.创建管理机制(1)责任机制①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长效管理机制,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创新型人才实验班的直接管理。②对照计划、落实责任。制定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实验班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辅导活动行事历。明确创新型人才培训对象、方式和要求等。同时加强平时督促检查,确保计划顺利实施。(2)培训机制①坚持校本培训。加强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和微机室的建设,为教师提供阅读、实验和制作的自修场所。同时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实施以老带新,打造优质教师团队。②走出去,请进来。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人到省内外参观学习,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如送教师到外地实地考察,参加省级“奥赛教练员培训班”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活动等。(3)竞赛机制辅导班实行“教练员制”,一般是“一师带多徒”,也可以是“一师带一徒”,教练员既负责学员的学习,也关心学员的生活。对选聘的教师学校举行聘任仪式,校长亲自向教练发聘书,明确责任,一包到底,把体育竟技精神和金牌选手培养做法移植到“创新型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中去。(4)评价机制①知识学习考核。学校教导处对“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知识学习的考核重在平时,定期检测、全面督促,每学期除学校常规考试外,还进行一次模拟竞赛考试,为任课教师跟踪辅导,班级学生动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②综合实践考核。结合新课改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重点对“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实行档案袋管理,记录每位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研究性学习情况和创新大赛获奖的次数及奖项。③创新考核方式。一是制作作业测试CAI软件,通过计算机局域网,在每章或每篇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平时检测。二是撰写小论文,包括读书体会、自学心得和知识应用。用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奖励机制①荣誉表彰。学校对获奥赛省奖的学生辅导教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宣传教学实绩。其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辅导教师,直接晋升为校级“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享受每月50元的教研经费。②物质激励。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负出多。本着以劳取酬的原则,辅导教师的平时教学课时加倍。同时给予不同数额的物资奖励:国家级奥赛奖和青少年创新大赛奖项获得者的辅导教师,可分获3万、2万、1万的奖金,省级奥赛奖获得者的辅导教师,可分获5000元、1000元、300元的奖金。2.创新教学模式(1)学科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编制适用创新人才特点的校本教材,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多种教学媒体一体化设计。如编制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及网上学习资料等。(2)课堂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媒体制作室和校园网,创建立体化、网络化育人环境,实现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双向反馈的现代化远程网络教学。(3)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导学策略,开展分组讨论、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的自主学习,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适应性。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4)课内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建造供创新人才求索的活动实验室,集学校优质实验器材,开设一流的学生分组实验,为尖子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活动场所,在这里热爱学习的特长生动手动脑,寓学于乐,尽施才华,其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5)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创设供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的基地,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除开展社会调查外,还包括选题,制定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在实践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升。3.实行有效管理(1)教师聘任,任人唯贤办好课外辅导班,首先要选好教师。学校以据现有教师情况,针对教师特点和实际需要择优选聘辅导教师,选聘依据“四看”原则:看专业特长、看业务能力、看辅导教师的年龄结构、看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严格把辅导教师选拔关,并实行辅导教师竞聘上岗,在辅导教师良性流动的同时,保持辅导教师的相对稳定。(2)学生选拔,注重特长办好课外辅导班,学生选拔是关键。我们的做法是:高一入学之前,对新生进行摸底排查,组织人员深入生源地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生源的基本情况,充分听取考生所在学校的推荐意见,摸清每一个新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新生档案。新生入学后,多次举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场报告会和创新能力大赛,选取约10:1比例的新生进入初选。初选的学生还要进行面试,面视主要看龄、看反应、看思维、看数学成绩,同时设有面试测试及应急答辩。面试按1.2:1比例确定入选人数,学科特长学生优先,特别注意获全国青少年实验发明奖的学生。最后由学校创新人才选拔领导小组根据新生特长和辅导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的课外辅导班学生。另外,课外辅导班的人员组成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优胜劣汰。(3)师生搭配,优化组合办好课外辅导班,师生优化很重要。学校教育能否出创新人才,不仅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还要两者要优化组合。经验告诉我们:一般教师与一般学生组合、优秀教师与普通学生组合、普通教师与优秀学生组合成才率都很低,只有优秀教师与特长学生的组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出拔尖人才。为此,学校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精选细挑,确保课外辅导班教师与学生的组合最优化。(4)定科要早,班级宜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体现个“早”字,落实个“小”字。首先特长学科选定要早,任何人精力都是有限的,既使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在多个学科上出成绩。于是我们确定每个学生参赛科目是一个学科,最多不超过2个学科,绝对不可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五科并举。其次班级规模要小,学生数最好是30至40人,且动态管理。即在班级优化组合后,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随时记录他们的平时表现和学科测试成绩,不符合条件就转出去,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随时补充进来。学校最早开办的创新人才实验班,入班学生60人,最后剩下的40多人绝大多数获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省奖,同年高考实现了高考百分百之百的一本达线率。(5)授课内容,超前加深辅导班教学内容与普通班相比较需要加深。在授课方法上,采取“超前加深”,也就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整个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学完,然后进行知识扩充加深。其优点是:先交给学生应有的知识,便于他们进行自学,因为自学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本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正源泉,是创造力的大本营。在教材选用上,一轮教材注意与高中教材衔接;二轮教材注意与大学教材衔接;三轮使用自己编写的竞赛强化训练题;临考前为学生精心准备6至8套热身模拟题。学校领导重视,名师引领传承,教师团结协作,家长社会配合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发现问题与不足。如优生来源、资金投入、竞赛管理等等。针对问题我们不等不靠,寻找对策,妥善解决。总之,问题在发展中出现,也在发展中解决,这是个辩证问题,符合历史科学发展规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学校将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更大台阶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