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董彩荣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参考文献(73条)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3.宋朱熹周易正义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6.王先谦荀子集解7.郑玄.唐孔颖礼记注疏8.魏王弼老子注9.王先谦庄子集解10.张载集197811.二程集198112.朱子语类198613.陆九渊集198014.王阳明集199215.王玉德.张明全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199916.牟钟鉴道教通论--兼论道家文化199017.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199218.王小锡经济的德性200219.陈鼓应老庄新论199220.葛荣晋道家文化与人类文明198821.雷毅生态伦理学200022.余谋昌惩罚中的醒悟--走向生态伦理学2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200124.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199525.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20002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199627.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197928.尹继佐可持续发展战略普及读本199829.葛新权.李富强和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99930.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199931.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生态问题报告199932.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200233.郑易生.钱薏红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9834.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35.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200236.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1985(01)37.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2000(02)38.张世英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期刊论文]-江海学刊2001(4)39.鄯爱红儒学人物关系论与现代生态伦理2003(01)40.吴宁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得失[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2)41.许启贤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42.耿加进.黄承贵道之境界与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5)43.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1993(01)44.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1993(zk)45.王正平“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1995(03)46.余谋昌东方传统思想中有关生态伦理的论述1994(02)47.余谋昌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伦理思想1996(1-2)48.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期刊论文]-哲学动态2002(5)49.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2000(01)50.章建刚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1995(04)51.韩东屏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2003(3)52.曾建平.杨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及道德意蕴[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3.胡发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2003(4)54.高春花荀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2002(5)55.肖巍天人合一并没有改善中国古代环境状况[期刊论文]-哲学研究2004(4)56.夏甄陶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期刊论文]-哲学研究2002(6)57.张云飞孔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因素58.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9.夏婉婉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0.许启贤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61.胡军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潘玉君.明庆忠.李宏可持断发展的环境伦理2002(05)63.王珏伦理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4.曾建平.刘湘溶可持续发展与儒家文化[期刊论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65.程立显.北京大学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伦理学问题[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6.朴会阳刍议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生态观[期刊论文]-长白学刊2000(3)67.陈安金人以外的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与“权利”吗——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理论思考[期刊论文]-学术月刊2001(11)68.林兵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当代人与自然的两种矛盾形态[期刊论文]-长白学刊2002(6)69.佘正荣天人复和:中国生态思想传统的理性重建[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3)70.王秀芬可持续发展由来与涵义研讨之述评[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4)71.佑素珍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统一与重建[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余谋昌自然价值与21世纪[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3.陈芬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观转换[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杨明园顺时有度和谐——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枣庄学院学报2008,25(6)儒家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以天人合一为内核,表现为仁民爱物、取物顺时、钓而不纲等具体思想.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充分研究、消化、利用这些思想,有助于形成人们善待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文明心理,促使人们掌握取物顺时,尊重规律的生态文明生产模式,构建取物有度,永续发展生态保护体系,从而达剑参赞化育,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理想.2.期刊论文张运菊.ZHANGYun-ju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3.学位论文邓惠文对毛姆《面纱》的生态批评2008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在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西方传统文化——人是万物的灵长的思想内涵,对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学家又开始重新阅读经典教义,从中发现生态意蕴,并且努力建构新的生态学,这将有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毛姆是一位对东方及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英国作家。他对庄子所描述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逍遥世界向往不已,并在他的小说《面纱》中多次提到道家哲学对他的影响。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面纱》进行了解读,探讨了作家超前的生态哲思在小说中的体现。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作者毛姆及其作品在国内的研究情况,对国外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述了庄子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理论。第二章探讨了毛姆在《面纱》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主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作为一个城市作家,透过毛姆独特的都市体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城市中的人的精神创伤和绝望心理,而回归自然的方式是毛姆给城市中精神危机的人们开出的处方;此外,毛姆在小说中对死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力图以死亡唤醒人的存在,构建生的积极作用。第三章论述了《面纱》中所体现的社会和精神生态的关注。人性的缺失与不和谐,其中有脉脉温情下宗教对人性、对生命的漠视,家庭伦理的缺失带来的悲剧,以及欲望扼杀人的灵魂和美好天性。第四章探讨毛姆回归自然,回归和谐的模式,“道”在小说中通过其中人物的体现,剖析了毛姆的东方情结及“道”的生态理想。4.期刊论文陈婷婷.彭家海.CHENTing-ting.PENGJia-hai从儒家的中庸之道看劳伦斯的生态观-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4(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一大精髓,天人合一是其理论基础.这与生态文学崇尚的回归自然主题不谋而合.劳伦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渴望回归自然,认为工业文明压抑和摧残了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虚伪的理性,认为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通过将中庸之道的生态观与劳伦斯的生态观比较分析,探寻出一条当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之道.5.学位论文陈婷婷从孔子的中庸之道看劳伦斯的生态观2009戴·赫·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因其独特而深渊的内涵至今还散发着无穷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进行各种角度的解读。长久以来,人们关注到劳伦斯作品中的两性关系,阶级意识,宗教等话题,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对其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付以重视。事实上,劳伦斯确是一位极具自然生态意识的作家,早在他生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就已经看到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恶果,并在多部经典作品中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劳伦斯更是一位伦理生态作家,他一生可以说是在为追寻自然人性的回归,以自己的理想道理向英国旧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挑战的过程中度过的。他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能自觉关注社会问题的、有道德责任感的作家。处在一个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不断深化的时代,他对违背人性的现代社会极为不满,因此通过作品,他对传统伦理禁区进行了一次次道德冲击,并以道德反叛的姿态试图在摧毁一切之后来重建现代人类文明的道德支柱。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劳伦斯的消极回归自然,甚至是认为人类只有回归到原始社会才能真正得到解放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以及他企图以调整男女两性关系来改变当今社会伦理关系的态度也只能是一中理想道德,不可能成为现实。相较于劳伦斯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则在自然生态观与伦理生态观上都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一大精髓,“天人合一”是其理论基础。儒家的“天人合一”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加以考虑,强调人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协调发展的生态观。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白孔雀》和《儿子与情人》两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了劳伦斯的生态观,以及其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中庸思想的积极生态观来弥补劳伦斯生态观中的消极层面,并以此来完善当今生态文学批评的不足,最后寻出一条现代人类社会的和谐之道。6.期刊论文张树卿.刘纯龙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儒家以人为本,主张“天人合一”,倡导环境保护;佛教以“缘起论”解释宇宙万物,主张一切皆有佛性,关心环保;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华,不但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7.学位论文左小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学观点的研究2007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ethics)作为一门着重研究生态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应抱什么样的道德态度的应用伦理学科,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中期,70年代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联合国重大会议讨论的热门学科。可以这样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推动了生态伦理学的形成。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因此,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就成为当前生态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其中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加以借鉴。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惟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了、消失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