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集团的跨国经营分析李晨(0320101035)摘要同仁堂这个饱经风霜的老字号,已经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在国人心中同仁堂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就是同仁堂。但人们对同仁堂集团的认识往往还只停留在国内市场,而实际上从1993年起,同仁堂集团就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了。本文介绍了同仁堂集团在国外的经营状况,详细分析了同仁堂集团在东南亚地区、欧洲地区的跨国经营战略,为我国其他民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借鉴。同仁堂集团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进行准确的市场地位,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掌握了海外经营权,并选在香港投资设厂,使同仁堂成为世界品牌。我国的民族企业要把握好机遇和挑战,建立自己的品牌,遵循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开拓,进行市场定位,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获得预期的效果。关键词:同仁堂集团中医药跨国经营民族企业同仁堂集团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已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在人们心中,同仁堂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就是同仁堂。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同仁堂不仅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且在1993年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在香港开办了第一家大陆外合资企业——香港同仁堂药膳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截止到2004年12月为止,同仁堂集团已拥有两家上市公司,14家海外合资公司,320多个国内零售网点,并与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同仁堂集团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给我国其他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面向全球的大市场,就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开拓,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机遇和挑战,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同仁堂集团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领头羊,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保持中医药的特色,遵守中医药的理论,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拿出令人信服的产品,使中药产品走向世界,逐步实现中药的国际化。一、同仁堂集团的发展进程(一)创业伊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太医乐显扬在北京创办同仁堂药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乐显扬逝世,其第三子乐凤鸣恪守父训,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为了方便医家和仕商选购药品,乐凤鸣还印制了《同仁堂药目》一册,迅速波及全国,同仁堂声誉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商客前来买药,而且还供奉御药房所需的各种中成药。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立以来,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这84年之间一直由乐姓人独资经营,乾隆十八年同仁堂因经营不善,将同仁堂卖给外姓人张世基。后来张世基又将自己的股本卖给他姓,同仁堂的外股越来越多。从乾隆十八年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34年),同仁堂的外股逐渐增多,乐姓家族日渐衰落,终于在乐平泉手中恢复了祖业。乐平泉善于经营,勤于管理,将濒于危亡的同仁堂起死回生,其经营同仁堂的思想、方式、手段一直应用到晚清数十年,这种影响延续至民国直至北京解放。(二)解放期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但在中药行业中,依然是头面店家。同仁堂在敌人的重压之下,保持了民族气节。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同仁堂带来商业上的繁荣,却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同当时国内一切民族工商业一样,受到严重的摧残。解放前夕,同仁堂有职工190人,资金约80万远,年产值16万元,零售额约30万元。设备陈旧,铺物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三)建国30年的发展北京的解放给同仁堂带来了新生。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同仁堂在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丸散膏丹、药酒以及其它各类成药的产量迅速增加,销路十分畅旺,在很短的时期内,同仁堂不但迅速恢复了元气,而且产销量和利润都大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仅1950年全年统计,同仁堂所属有的财产净值竟猛增19.5%。1953年7月,同仁堂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在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监督和帮助下,逐步走向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到1966年,同仁堂由公私合营企业正式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同仁堂这座古老的药铺完成了从私人经营过渡为国家经营的历史性巨变。(四)十年浩劫北京同仁堂在1966年转为国营,即将开始新的腾越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十年浩劫期间,同仁堂的牌子被取消,产品被改名,科研中断。(五)再度腾飞十年浩劫之后,1979年同仁堂恢复原名,经过大力整顿又开始了新的飞跃。企业注重人才现代化的培训,重视知识和人才,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到1991年,同仁堂的生产规模已达到蜜丸5000万丸/年,口服液1400万支/年,硬胶囊9000万丸/年,冲剂600万袋/年,通过了国家一级企业的考核1。(六)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成立1992年7月3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成立。以同仁堂制药厂、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药店、中药研究所等21家工、商、科研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成立。公司以生产、销售中药为主导,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成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1997年,组建了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2000年,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使同仁堂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2年,同仁堂集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设计了集团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在整体框架下,集团将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1032”工程2。“10”为十大公司,已有的两个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已初步形成的三个投资公司: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即将启动的医疗投资公司;重新组建的发展型公司: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32”为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两大基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两个院:北京同仁堂研究院,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两个中心:同仁堂信息中心,同仁堂培训中心。“1032”工程使同仁堂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全面提升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二、同仁堂集团的国内外经营状况同仁堂集团向国外不断拓展,必须以国内经营为基础。由于同仁堂集团是在1992年成立的,进军国外市场的背景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所以我从1992年开始介绍同仁堂集团的经营状况。(一)国内经营状况1资料来源: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画册,人民画报社设计制作。2资料来源: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画册,人民画报社。从1992年到2002年,资产总额从122111万元增长到509006万元,增长了三倍多,利润总额也从8757万元增长到20008万元,增长了一倍多。在2002年,总产值达到了116205万元。1992年到2002年同仁堂集团的经营状况表如表1所示:单位(万元)3表1:1992年到2002年同仁堂集团的经营状况表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1992年1221111664320206143706875713293382671993年1560812603530485163392920114421429441994年173683273823594613600571219205472181995年1820913541045046145713663411527441151996年179939381604605715900636808595378501997年2355235029488639171536583013235401801998年26037353017129789190844626812965462851999年27288161018140468220176700416174583862000年312741668711734572551361034123866559982001年435096720892816393291161351431319689652002年5090068526431826041209620008436481162051995年,同仁堂集团库存积压,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贷款高达数亿元,欠银行利息数千万元,企业经营面临严峻挑战。领导班子果断采取了规范内部市场经营秩序,严格划分本市、外埠、海外三个市场,以及“没有市场的产品坚决不生产,没有信用的客户坚决不供货,应收账款坚决压下来”的三个坚决的措施,有效扭转了生产经验的被动局面。1997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抓住股改上市的历史机遇,通过剥离部分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3.54亿元,实现了体制和机制创新。2000年,同仁堂集团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剂型新的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国内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成为“同仁堂模式”。至2003年末,两个上市公司发展态势良好。集团公司母体已累计从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得红利3.59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2.3亿元的156%。同仁堂科技公司2003年入选标普创业板指数,是五家权重最大的公司之一。至2003年末,同仁堂股份公司已累计从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得红利1.33亿元,相当于投资1亿元的133%。同仁堂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由96年的70%下降为40%左右。同仁堂集团生产的产品品种也很丰富,有多个生产基地:大兴生产基地——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南分厂;昌平生产基地——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分厂;通州生产基地——由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药酒厂、通州分厂组成。大兴生产基地是股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大兴区黄村镇大型工业开发区。大兴基地占地面积32150平方米,常年生产品种200个。该基地具有先进的生产线和检验仪器,厂房完全按照GMP(国家中成药生产管理规范)标准兴建,基地的生产线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该基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股份公司具有发展潜力的生产基地。昌平生产基地是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生产剂型有蜜丸、胶囊、滴丸、散剂、膏剂等,常年生产的品种有20多种,其中乌鸡白凤丸、大败毒胶囊等为其主要产品。通州分厂主要生产蜜丸剂型,包括清音丸、小儿健脾丸、清瘟解毒丸等58个品种,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02年,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北京市科委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成为中药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正是由于同仁堂集团在国内的稳步发展,才为同仁堂集团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国外经营状况3资料来源:北京同仁堂史志编纂委员会,2004年4月22日,《同仁堂大事记》。同仁堂集团的海外发展战略是“站稳亚洲,迈向欧洲,开辟大洋洲”这基本是一张中国中医药在海外被认知与认同的路线图。1、开拓港、澳、台市场拉开跨国经营序幕同根同源同文化,“中国”二字将祖国大陆与港、澳、台紧紧相连。对华夏文明的共同膜拜,同仁堂得到了港、澳、台同胞的信任。1993年,同仁堂集团在香港开办了第一家大陆外合资企业香港同仁堂药膳有限公司。选在香港开办第一家零售店有两个原因:人们对百年老店的崇敬和同仁堂始终坚持先人确立的制药传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敢在药品的质量上有丝毫的马虎。从1993年到2004年,同仁堂的零售药店在香港已由最初的一家增加到五家,香港跑马地、尖沙嘴、中环等繁华之地都能看到同仁堂的招牌,销售额也从最初的一年1000多万港元增加到近7000多万港元。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有7倍的增长,在社会效益方面,同仁堂集团把整个香港的中医中药提高了一个层次。社会对中医中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同仁堂集团以香港为跳板,从此开始了跨国经营。在1994年,同仁堂着手开拓台湾市场。同年在台湾成功注册“同仁堂”商标,“同仁堂”成为大陆在台湾第一个获得注册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