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一共30分)1.广义教育2.教育目的3.教学4.德育5.学习动机6.知识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40分)1.现代教育特点2.班主任素质3.科举影响4.洛克白板说三、分析论述(每小题20分,一共80分)1.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的几种关系2.陶行知生活教育3.杜威教育影响4.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解析一、名词解释1.【参考答案】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参考答案】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发展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体现了课程或教学方面的特殊要求。3.【参考答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第2页共9页4.【参考答案】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5.【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解释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6.【参考答案】知识是指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二、简答题1.【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受教育权的阶级垄断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兴起以后,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2.【参考答案】(1)高尚的思想品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应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为人师表。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2)坚定的教育信念第3页共9页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有自己的前途,即使有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教育的硕果。(3)家长的心肠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在工作中获得更大成效。(4)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工作中表现出魄力,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前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而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也需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反之,沉默寡言、不爱活动的班主任则容易脱离学生,难于深入了解和教育学生。(6)善于待人接物班主任为了教好学生,要与家长、任课教师、校外辅导员和有关社会人士联系和协作,因而要善于待人接物。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团结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3.【参考答案】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从正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唐代中央政府,不断地打击、削弱世族大家的政治势力,以科举制的实施开放了官僚系统,通过自由报考、自由竞争及规范化的考试,使得庶族地主和一般平民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而成为官僚系统的成员。这样,既保证了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营,又确保了君主集权统治的相对稳定。科举制作为调节器,有效地制衡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第二,科举制是一种较为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唐代的科举考试还采取了“别头”试回避制度,就是主考官的亲属移往别处的指定机构考试。主试官的亲属赴试是谓“别头举人”,主试官当回避。起初是由礼部另差郎官考试主试官的亲属,由尚书复定;第三,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四,养成了勤奋读书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对学术风气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传统。一方面,这一传统促使人们尊重知识,勤奋读书,出第4页共9页现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尚,甚至连某些权贵子弟也刻苦攻读。另一方面,科举制为那些“朝为田舍郎”的普通寒士提供了“暮登天子堂”、跻身社会上层的梦想;第五,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从消极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第一,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捧;第二,科举制也造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学术风气,使入仕成了读书求学的唯一目标,这种观念亦深入人心,甚至成了一般读书人的思维定势和深层心理结构;第三,科举本身存在着不少弊端: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考官受贿现象严重,如托关系、通关节等,有许多著名诗人,因不请托权贵,致使榜上无名;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4.【参考答案】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这一“白板论”表明了他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但他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一个来源”,并且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使人了解复杂观念的概念。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的思想基础。三、分析论述1.【参考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是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二是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三是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的偏向;一种是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即从做中学)、忽视教师系统讲授的偏向。这两种偏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违反了教学规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第一,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第5页共9页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第二,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第三,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一是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二是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三是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一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二是要防止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纯思想教育的偏向。这种思想教育可谓无源之水,对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均是不利的。(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第一,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活动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地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