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讲人:赵明第三章: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业务3、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2、商业银行头寸资金管理1、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概述第一节: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概述1、库存现金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存放同业存款4、在途资金现金资产的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现金资产的作用1、保证清偿力的需要商业银行是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安排资产结构时,尽可能持有期限长,收益较高的资产。2、保证流动性的需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复杂的经营环境,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出发,商业银行应当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应有的流动性。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1、总量适度控制原则2、流量适时调节原则3、安全防范原则第二节:商业银行头寸资金管理头寸:头寸也称为头衬就是款项的意思,是金融界及商业界的流行用语。如果银行在当日的全部收付款中收入大于支出款项,就称为多头寸,如果付出款项大于收入款项,就称为缺头寸。对预计这一类头寸的多与少的行为称为轧头寸。到处想方设法调进款项的行为称为调头寸。如果暂时未用的款项大于需用量时称为头寸松,如果资金需求量大于闲置量时就称为头寸紧。头寸是金融行业常用到的一个词,在金融、证券、股票、期货交易中经常用到。头寸是金融行业常用到的一个词,在金融、证券、股票、期货交易中经常用到。在外币交易中,建立头寸是开盘的意思。开盘也叫敞口,就是买进一种货币,同时卖出另一种货币的行为。开盘之后,长了(多头)一种货币,短了(空头)另一种货币。选择适当的汇率水平以及时机建立头寸是盈利的前提。如果入市时机较好,获利的机会就大;相反,如果入市的时机不当,就容易发生亏损。净头寸就是指开盘后获取的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交易差额。另外在金融同业中还有扎平头寸、头寸拆借等说法。:指的是商业银行随时可用的资金量,是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最后支付手段。它由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构成,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和业务库存现金。基础头寸=在中央银行的清算存款+库存现金其中,库存现金是为客户提现保持的备付金,用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流通;在中央银行的清算存款是为有往来的金融机构保持的备付金,在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可用头寸与基础头寸在数量上不相等,可能大于或小于基础头寸。基础头寸是实际可随时支用的资金,而可用资金中除了基础头寸之外的部分外,尚未通过帐户实际发生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金。头寸资金的影响因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头寸资金要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季节性因素,具名储蓄意愿,消费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无一例外最终反映在银行资金运转中辖区内的资金运转对头寸资金的影响跨辖区的资金运转对头寸资金的影响与中央银行的资金运转对头寸资金的影响头寸资金的调剂头寸资金的调剂也称头寸调度,是指商业银行在准确匡算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及时调节头寸余缺,同时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货币市场融资系统内资金调度通过中央银行融通资金出售资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满足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是整个经济体系畅通运行的基本保证。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头寸资金来满足客户提取现金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商业银行其他即时的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足所有囚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鞋提取款形成挤兑等等。(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足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三)流动性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以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机足银行流动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肆意发放信用等级低、质量差的贷款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这使得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问题将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正任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传导到美国金融各个领域进而传导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领域的危机。(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那么解决这些风险的方法有哪些呢?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备付金率贷款流动比率核心负债依存度存贷比率资产流动比率一、案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将其关闭。二、背景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16.77亿元人民币。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银行以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并向中国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泡沫,并在190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崩溃。海南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数目很大,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各个信用社都采取了高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后来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经营困境。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发行托管,其余29家海南省境内的信用社,有28家被并入海发行。这28家信用社及关闭的5家信用社,最终使得海发行走向了末路。三、原因分析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2.银行体制混乱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3.经营模式不规范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4.挤兑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因此,许多在原信用社可以收取20%以上利息的储户在兼并后只能收取7%的利息。1998年春节过后,情况开始急转直下。不少定期存款到期的客户开始将本金及利息取出,转存其他银行,并表示因为利息降低,不再信任海发行。四、经验教训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90年代初,“海南泡沫”破灭后,其经济落后到其本来面目,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买下伏笔(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如股东变相的抽空出资,则其使银行高风险经营的道德风险则不可避免(拿别人的钱为自己的利益冒险)。股东办银行应当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看待,而不是为了便利自己融资。否则银行很容易成为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的限定。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成为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兑的直接原因。五、事件启示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牺牲品”。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警示。其次,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称为“计划性破产”。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再者,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范性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挽救储户信心的“最终安全网”;三是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及时准确的引导舆论导向;四是银行在面对重大危机进行决策时要审慎,绝对不能出现前后相佐的情况。六、影响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对海南的金融形象造成了破坏。此后,海南金融持续弱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审查等业务活动更加审慎。由于无法处理好对公存款等历史遗留问题,海发行一直处于“死而不灭”的状态,既不清盘也不破产。但到目前为止,海发行仍未能重新组建。协管组、托管组、清算组仍在运转着。虽然近年来许多人都燃起了重组海发行的热情,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实现。由此可见,声誉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是致命的,钱赔了可以在赚回来,倘若失去了信誉将无法生存。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