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时间:2010-05-3118:10:35来源:作者:林晓楠内容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资本市场在分流了银行贷款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并从资产、负债及综合业务入手,开发创新产品,以应对“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挑战。关键词:金融脱媒经营模式转型业务创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金融脱媒”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金融脱媒”一般是指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而从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从而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使得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的管制逐步放松,资金的配置越来越依靠市场手段,各种提供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金融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多种金融业务的提供使得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银行的资金依赖性不断降低。目前,我国银行业同样面临着“金融脱媒”问题的困扰。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既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本文试图从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的表现入手,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提出政策建议。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而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个人的资金运用除了银行存款外也有了更多的运用渠道。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现阶段,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许多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部分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企业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至2005年底,通过股票发行融资量已占全年总融资量的6%。而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额的不断增加,贷款在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85.1%降到了2005年的78.1%。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债业务的推出,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业务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实行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一般债券和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也低,因此对大中型企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005年累计发行各种短期融资券1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全国各项新增贷款额18273亿元的7.8%,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7%。(二)多种金融工具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个人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及保险产品外,近几年来,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各类信托计划及银行自身发行的各种理财产品也极大的拓宽了居民的理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从1999年至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的结构变化可知,从资金来源来看,储蓄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从1999年的48.38%下降到了2005年的46.70%。而储蓄存款中,活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加较快,从1999年的24.60%增加到了2005年的34.59%。与之相反,定期存款的占比却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75.40%下降到2005年的65.41%,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几年随着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增加,居民相应减少了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活期储蓄存款,以便在时机恰当时投资于其他资产。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建议“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依靠企业贷款获取利息收入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仍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缺口巨大、不良贷款比率偏高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及时调整策略,则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业务经营模式,以应付不断深化的“金融脱媒”现象带来的挑战。(一)在负债业务方面,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居民及企业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上看,金融脱媒不可避免地带来储蓄分流,存款的流失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及其他资金的补充,将会产生流动性危机。另外,银行也将失去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因此,为应付金融脱媒带来的储蓄分流,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要吸引客户的资金,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通过主动借入负债,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仅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还可以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二)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上,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长期以来,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因此,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可以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三)从资产负债综合角度来看,推行多形式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做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融资手段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是指一个实体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识别的现金流收益集合起来,并转移给投资者,从而达到融资目的的一种融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效的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综合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化解由于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转移由于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选择性的购入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增加资金运用的渠道,对资产和风险进行优化配置。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启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至今,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30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99亿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探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证券化试点的资产比较单一,主要为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或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做为试点产品,两家试点银行更注重产品发行的成功,因此选取的资产均为长期优质资产,这种优质产品的证券化不能满足银行分散风险的需求,因此,还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二是目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仍然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与债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极不相称,不利于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与资产证券化相配套的法规、税收制度及监管标准仍然不够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短期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是贷款需求不足与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不足。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来调节资产和负债结构应是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积极利用好资产证券化工具,推动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参考: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32.巴曙松,程晓红.消费信贷快速扩张下的金融体系.西部论丛,2004(11)3.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金融,2006(7)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作者:admin888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4350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xx支行自XXXX年X月X日成立以来,走过了XX年的发展历程,纵观这XX年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起起伏伏而又颇为平坦,各项业务工作均呈上升趋势,但传统业务一直在我行居主导地位,经营收入和利润主要依靠贷款利息收入来维持,一些包括中间业务、电子银行在内的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面对2006年以后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市场的全面放开和目前工商银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我行面临着如何进行顺利实现经营转型,从传统业务中解放出来,向新兴领域进军的重要课题。日前支行党总支组织了一次高开支行经营状况的全面调查,并召开了专题行务会,对我行目前的状况进行了认真的人习和研究,从中找出了制约我行发展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理顺了思路,制订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并撰写调查研究分析报告如下:一、业务工作基本情况分析(一)截止XXXX年X月XX日我行各项主要经营指标:1、存款计划:储蓄存款余额目前已经达到XXX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对公存款余额目前为XXXXX万元,较年初下降XXXX万元;同业存款余额达到了XXXX万元,较年初增加了XXXX万元。2、中间业务收入计划:目前已经实现XXXX万元,同比增长了XX%。3、风险控制计划:我行目前法人客户的不良贷款已经全部处置或剥离,目前仅有个人贷款有小部分不良,不良率控制在较高的水平。4、财务收支计划:经营利润计划截至X月末实现XXXX万元;利息收入计划目前已经达到XXXX万元。(二)经营情况分析1、存款:我行的储蓄存款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XX%左右。自XXXX年以来我行的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