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投资价值分析之一:企业背景前言本报告中我们将力图真实准确地描述中集集团的企业状况、未来前景、企业价值以及给予证券市场的机会。为此,我们将主要关注于(但不仅限于)公司以下方面:★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行业的未来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有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公司的盈利前景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价值判断。公司的综合素质、税后盈余和证券市场的价格标准、投资人的接受程度以及历史记录等因素一起将成为我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通过综合评价,我们希望可以凸显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而不仅仅是判断其股价的短期波动。企业背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1月,是深圳地区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四家国际标准集装箱专业制造商之一。最初由招商局集团和丹麦宝隆洋行共同投资300万美元组建,1987年交通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对中集投资,把中集改组成招商局集团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各占45%股份,丹麦宝隆洋行占10%股份,总投资4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1992年公司改组为内部股份公司,1993年12月始进行公众公司改组,于次年1月分别向社会公众和境外投资者发行1,200万股A股和1,300万股B股。同年3月23日,深中集B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4月8日深中集A上市。1993年以来,公司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体制,集装箱制造以及相关业务获得长足进步,形成华北、华东和华南的三大生产基地,1996年至2000年产量居世界第一。1994年上市至2000年,中集的净利润平均年增长31.24%,今天的中集已经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行业定位分析:集装箱制造业属于航运业尤其是海运业的上游企业,其行业特点表现为大规模工业生产以及订单销售,国际化程度高,容易受到经济景气尤其是外贸景气波动的间接影响。2、下游企业景气分析:航运业的景气直接联系到集装箱业的订单需求,而展望全球航运业,其未来受到全球经济贸易、油价走势、船舶价格和航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A、目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短期对于航运业有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稳步发展的势头未变,而且经济日益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都将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有关数据表明,全球集装箱贸易量1995-200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6.7%。DRI/McGrawHillMercer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在未来十年里,集装箱化运输将以6%年增长率增长。预计未来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可以保持在7%左右;B、2000年,石油价格经过大幅上涨之后,已经相对稳定,而且在欧佩克的调控机制作用下,预计未来油价的变动幅度不大,有利于航运业的发展;C、世界新造船量正在逐步增长,船舶价格稳中有降;世界航运业未来发展走势的特点总体概括如下:干散货运输市场运力投入不断加大,但需求前景不容乐观;杂货市场市场需求继续缓慢下滑;集装箱运输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货物集装箱化的继续发展,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虽然短期市场波动在所难免,但是集装箱班轮市场依然最具发展潜力。3、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根据我国交通部的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航运业开始摆脱长达5年的萧条期,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全面增长,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更是在连续12年保持20%增长的基础上,增长37.6%,达到1,805万TEU。2000年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TEU,较上年增长了38.5%,货物的总吞吐量增长了21.7%,而1999年全球集装箱货物的贸易量仅增加1.9%。国内货运集装箱化水平为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内陆运输及多式联运对集装箱的潜在需求巨大。由此可见,中国的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速度超过总体货物市场,也远远高于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增长幅度。4、全球集装箱业概况:目前,全球集装箱产业基本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产业出现大规模转移的特点,2000年行业景气有所回升。资料显示,全球的集装箱设备年产能为238万TEU,而1999年和2000年的产量仅为148.5万和185万TEU,利用率分别为62.45%和77.7%,产能明显过剩。从表一可以发现,发达地区无论从生产能力还是产量来讲在集装箱产业中已经淡出主要位置,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基地。这主要是因为集装箱制造业属于出口导向型行业,对集装箱的需求与出口增长相关性强,本世纪60年代以来,集装箱生产基地转移的趋势,是从出口成长低的地区转向出口成长高的地区,即从欧美向日本和韩国,再向中国和发展中地区转移。1993年,中国集装箱产量达25万TEU,超过韩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资料显示,到2000年中期,世界集装箱保有量为1430万TEU,过去10年中,全球集装箱保有量平均年增长11%。1998年和1999年全球集装箱产量均未超过150万TEU,但随着1999年经济的恢复,新集装箱船投入运营,集装箱需求开始大幅上升,2000年产量达到185万TEU,较1999年增长24.58%,而集装箱价格平均上涨了10%以上。(表一)表一:主要国家和地区集装箱生产情况(资料来源:《集装箱化》)单位:万TEU国家或地区生产能力1999年2000年增长率中国182.50114.00153.0034.21%东南亚14.508.8010.5019.32%亚洲其他地区8.506.005.60-6.67%西欧12.509.808.50-13.27%东欧9.502.802.800.00%美洲地区7.004.503.60-20.00%其他地区3.502.601.00-61.54%合计238.00148.50185.0024.58%5、中国集装箱业概况: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在集装箱制造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现在,中国的集装箱生产能力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年生产能力达182.5万TEU,占全球的76.68%。2000年产量达到148.6万TEU,占全球的82.0%。2000年全球集装箱生产明显出现两极分化,虽然需求大量增加,但是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出现产量的增长,这表明,世界集装箱生产的中心在中国。国内目前至少有32家集装箱制箱厂,包括世界四大集团:中集集团(CIMC)、进道集团(JINDO)、现代精工(HYUNDAIPRECISION)所经营的工厂。集装箱制造商的客户多为国外船运公司和租箱公司,国内所生产的国际标准集装箱绝大部分出口;而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加强和外贸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于集装箱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集装箱制造业是国内最早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行业之一,其原材料已经和国际接轨,重要竞争对手多为国外厂商。集装箱产品包括普通的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以及特种集装箱,普通标准干货箱一般占市场较大比重,达到86%,但冷藏箱的增长较快,特种箱则一般应特殊客户要求制造,其毛利较高。6、集装箱市场需求:集装箱产业的需求情况受到全球经济贸易的影响大,而且存在滞后效应,1997年底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走向低迷,1998年开始集装箱业需求开始减少,形成全球供应过剩的局面,集装箱价格也出现逐步下滑,至1999年年中跌至最低谷,干货集装箱价格较1998年下降20%。随着亚太经济的复苏,区域内贸易的增加,集装箱价格逐步回升,到2000年第三季度,干货集装箱的价格已经从1999年底的1200USD/TEU上升到1500USD/TEU附近。对于集装箱价格的研判,可以依据上海航交所提供的集装箱运价指数作出对市场需求走向的判断。2001年以来因美国经济趋缓,全球经济增长放慢,集装箱运输市场已经出现价格下跌的局面,上海航交所所提供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从5月的1124点跌至6月的1107点,其他航线也出现运价下跌的局面,这可能会影响未来集装箱运力的增加,从而减少集装箱的市场需求。7、行业前景:集装箱业竞争者相对集中,其对下游客户的高度依赖使其无形中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而全球贸易未来预计将继续保持缓步增长态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将有更大的促进,这将为国内集装箱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就2001年而言,根据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预测,2001年全球集装箱运量会增加8.1%,达到2.479亿TEU。未来5年内,受全球贸易增长影响,全球集装箱市场依然看好,根据《国际集装箱化》杂志出版的2001年调查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集装箱保有量将增加40%以上,2005年达到2100万TEU,其中干货箱1670万TEU。冷藏箱120万,特种箱100万以上。考虑新增以及更新需求,基本推断未来世界集装箱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状态。企业发展历程中集集团的发展历程是典型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自1987年以来,公司的集装箱销量和收入均呈稳步上升态势,公司也完成了由单纯的加工厂向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变。以下为1991年以来公司各项经营指标的变动情况(图1):):中集的历史业绩变化(图1)中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0年至1986年为第一阶段,1987年至1993年为第二阶段,1994年至今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初历困境的中集。1980年中集创立,1982年公司正式投产,投产之后即陷入全面困境,由于1980年代航运市场不景气,集装箱订单减少,而公司的承包方丹麦宝隆派出的管理人员又和中国员工产生严重对立,导致公司连年亏损,1985-1986年竟没拿到1份订单,1986年不得不停产,员工仅剩下59人,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机。第二阶段:复苏的中集。1987年开始,国际集装箱业开始复苏,而中集恰逢此时进行了资产重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加盟成为股东和公司重要的客户,通过新领导班子的努力运作,中集开始复苏的过程,其业务慢慢走上正轨,集装箱销售从1987年的430TEU达到1993年的33,538TEU,此时的中集毛利率平均达到2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接近50%,这一时期也正是国内集装箱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扩张的中集。90年代初,中国进出口贸易趋向繁荣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使全球集装箱生产基地由韩国向中国转移,由于当时集装箱制造的利润率高达30%,国内许多企业盲目上马集装箱生产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行业利润率大幅度降低。1992年中集的年产能不足2万TEU,明显处于劣势。中集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管理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面对市场挑战,在其它公司利润下滑面临亏损的情况下,实施低成本收购兼并的扩张性战略,公司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企业的各项效益指标全面上升,通过对集装箱行业的整合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1996年开始,中集便一跃成为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龙头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40%。今天,中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三家干货集装箱生产厂和最大的冷藏箱生产厂;◆拥有中国最大的专业化空港设备制造商--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连续五年世界集装箱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列2000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第16位;◆列2000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第10位;◆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为中国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十佳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入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评选;◆名列2000年度“广东省工业企业(集团)50强”第10位中集集团投资价值分析之二:企业竞争力优势【北京鑫华投资公司:李峰】/文企业竞争力优势中集集团从当初一家濒临倒闭的小集装箱厂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行业巨人,从最初的不足百人到现在的超过万人,从依靠外资管理到中国人自主管理,20年间公司实现了企业的巨大飞跃,集装箱产销量自1996年起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8%,净资产达到20.9亿,其成绩令人侧目。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依赖于高度的市场化竞争,在全球集装箱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击败日本、韩国等的诸多强手,形成对国际集装箱市场的相对垄断。考察公司诸多方面,总结其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试图概括出公司的企业特质,进而可以将中集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进行分解和细化。我们按照重要性对中集的特质和优势进行层次化表示,其结果可以运用58页图2加以表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