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一场绿色能源科技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正在全球掀起。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家、广东省均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部署,提出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东莞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传统外向型、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东莞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双转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立足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莞市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参照国家和省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结合东莞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东莞市选择确定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编制《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是东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包括东莞市域范围,规划期至2015年。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伴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东莞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向产业高端化发展,带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技术、新兴项目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正在成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部分领域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2010年东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通信和信息传播业以及信息内容服务业)总产值为3456.43亿元,共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583家,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7.5%,占广东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总数的27.4%。受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机制的影响,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新型化发展步伐加快,OLED、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网络新媒体、集成电路以及嵌入式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从事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东莞市LED产业已经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配套关系,截止到2010年底,已有从事LED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11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产品分布在衬底材料、芯片、封装、应用及配套材料等各个环节,显示出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其中相关LED照明灯具制造尤为突出,已经形成包括背光源、显示屏、路灯、室内照明灯管、LED装饰灯、太阳能LED应用、特种工作照明等系列新兴节能照明产品,其产品应用工程遍布国内各地和国际市场。目前东莞市已成为LED封装和LED道路及景观照明国内主要生产地区,LED显示屏、LED背光源、太阳能LED灯具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东莞市有近50家企业涉足太阳能光电领域,特别是在薄膜太阳电池的上、下游相关产品的生产与研发方面,已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设备、原料、组件、配件等产业链环节也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薄膜太阳电池的生产装备上具有领先优势。太阳能产品尤其是太阳能光热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居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光伏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100MW,产品90%出口,10%内销,总产值5亿元以上;光热产品(主要为热水器)产能达100万平方米以上,产品90%内销,10%出口。东莞市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拥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领军企业,产品涵盖液态锂离子电池以及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并拥有一大批电池材料相关生产企业,形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相配套的产业链。东莞市已有较好的新材料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产业配套较为完整。以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地的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质能、风能开发利用开始起步。节能环保产业从无到有,其产业技术水平、发展规模和产品应用逐步发展。二是关键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技东莞”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东莞市工业产业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10年东莞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5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25个;专利授权量增长59.6%,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参与制定修订各类标准32项;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和检测中心36个。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例如东莞市自主研制的370mm×470mmOLED显示屏示范生产线,在OLED设备国产化方面走在国内的前列。白光LED衬底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LED芯片制造及LED封装在国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自主研制出国内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组件全自动生产线”;光伏用逆变器、并网控制器技术开发、生产和市场应用均处于全国先进地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初步掌握了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的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应用于国内多款电动汽车。三是重点产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东莞市OLED产业涵盖了设备制造、有机材料生产及面板、OLED驱动电路、工艺研发、器件制备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通信相关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10家,手机产量超过1亿部,网络设备制造领域成功引进华为公司,按照规划华为针对产品优化的研发将逐步落户东莞,从而带动形成一批服务华为的研发型中小企业聚集;LED产业涉及上游衬底材料制备、中游LED芯片制造、下游LED封装及开发应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聚集相关企业120多家。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也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玻璃、太阳电池和光伏产品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四是初步形成以官产学研合作为特色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为提升东莞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东莞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信息技术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广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松山湖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公共创新平台,以东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筹备建设东莞市综合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东莞中医药创制基地,这些公共创新平台与东莞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具有东莞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产业创新体系基本架构,成为东莞市产业与国内外创新资源联接的桥梁和纽带,对东莞市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五是拥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多年来,东莞市培育发展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和引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如OLED领域拥有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彩显有机发光科技有限公司、晶格世纪半导体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拥有生益科技、广通科技、安美时电子、华科电子、友联电子等一批代表企业;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福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天域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成LED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太阳能光伏领域拥有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五星太阳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拥有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东莞钜威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领域拥有南玻太阳能、生益科技、贝特利新材料、宜安电器、杉杉电池材料、福地电子材料、勤上科技、银禧工程塑料、上九生物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生物产业领域拥有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瀚森生物药业公司、星河生物公司、东阳光药业公司。虽然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看,东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发展的瓶颈。如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本土企业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应用市场有待培育开拓;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有待加强等。(二)面临形势一是顺应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潮。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莞市紧紧抓住国内外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二是融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珠江三角洲改革规划发展纲要》将珠三角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的实施,将推进珠三角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各方位全面对接,有利于珠三角各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为东莞市融入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创造了重要的机遇。东莞市位于深莞惠经济圈,与广佛肇经济圈相接。承接深圳产业辐射是长期以来东莞市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撤关扩区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东莞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三市携手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高端先进制造业全球制造基地创造了条件。而广州城市东拓战略的实施,东部工业带与中新知识城建设的深化也为东莞承接广州经济辐射创造了条件。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规划的实施以及粤港澳、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合作的不断深入,珠三角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正成为珠三角各市角逐的焦点。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莞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抢得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市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拥有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研发创新、人才培育、产学研合作等必要的投入保障,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外向型经济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式高增长发展,东莞市日益面临着环境压力的制约和自然资源短缺的先天缺陷。而东莞工业以外源型出口加工业为主,比重过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民营工业比重偏低,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差,产业空心化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大。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传统外向型、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东莞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建设科技东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