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学傅亚强1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1)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的人的心理,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因为,人的心理是内在的,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它只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外显行为是内隐心理支配和调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实现对内部心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是不对的。(2)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只有把握了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才能对人的行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达到塑造人、使用人、成就人的目的。但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极其复杂,并非一一对应,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些规律具有动态性、多因性、差异性等特点。如,同一刺激情景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一千个观众心目当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情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学生在做6+7+8+9=?这样的题目时,结果同样会答对,但过程往往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在漫长的过去一直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以思辨为研究方法。一直到1897年德国学者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思辨性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心理学的科学性(1)心理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本质及规律,这一规律是人们科学解释、预计和调控人的心理及行为的依据,而没有停留在感性的经验上。(2)心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3)人的心理既服从生理规律,又受社会的影响,因而心理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心理学傅亚强2重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在思考人的精神或灵魂的问题:灵魂天生、知识天赋。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19世纪后期,冯特----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心理、意识的基本构成元素及其关系及规律,如感觉2、心理学可分为许多元素:光亮、差距、软硬粗旧,情感(紧张、愉快、气愤)3、主要方法:内省,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2、时间: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3、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而不是构造、结构例如:构造主义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关心思维在行为中的作用4、主张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意识,强调意识的连续性,称之为意识流5、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不断提出的要求的。在教育、临床、生产、管理领域内研究心理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环境决定论2、时间:20世纪初期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3、观点:只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有主观的性质,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不可研究也不用研究,视甚为黑箱,可用公式表示:刺激—R条件反射4、名言:人的行为完全由外部环境决定的5、斯金纳:新行为主义R强化物主要观点:对低龄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绝对不可不重视儿童的内心感受。四、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傅亚强3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勤2、时间:1912----20世纪40年代3、主要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格式塔:完形、整体四条直线首尾相联正方形倾动现象记忆组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五、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依德2、时间:19世纪后期3、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指社会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是被压抑的欲望、记忆。如恋母情节、恋父情节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时间:20世纪中期3、主要观点: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有成长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唤起自我成长的需要七、认知心理学1、时间:20世纪60年代2、代表人物“奈瑟----认知心理学3、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认识过程4、把认知过程比做和计算机的功能----功能类比5、实验法:大声思维与实验室实验贡献:记忆偏码与问题解决、决策,一直延续到建构主义心理学傅亚强4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1、通过严格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记忆、情绪等,刺激-O-R并用统计方法分析内部心理过程。2、认知心理学效力于记忆、思维、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高级心理过程(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业1、人际之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的影响2、主要课题有:态度及其改变、偏见、顺从、人际印象、人际吸引、侵犯、冲突与合作3、其研究成果对指导我们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益处4、人格心理学?人性心理学、研究人的个性、发展、影响因素,对人的成就的作用,测量、培养(三)发展心理学1、研究人的一生中心理及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对指导教育有重要意义。(四)心理测量学以心理测验为工具测量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结果之上。(五)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生理基础,以大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它生物化学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脑科学的兴起。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1、心理障碍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2、咨询心理学,心理辅导,轻度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压力过大,过度焦虑、紧张(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心理规律2、学校心理学:中小学生的学习困难、适应困难、交往困难等问题进行辅导,和家庭老师心理学傅亚强5一道努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1、产品设计中人的因素提高效率2、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选拔、安置、激励、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罪犯特别是少年犯的行为矮正态度改变证人证词可靠性(笔迹、测谎)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设计,采用恰当的方法技术搜集资料;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结果的统计处理;最终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并分析观察结果,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要点:1、自然情境、双盲2、目的明确例:广告牌的扫描次数优点:直接性、真实性、客观性缺点:目标行为不一定会出现,如学生争吵行为难以重复实验者(主试)的偏见的影响,不同主试对同一种现象的解释很难达成一致。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心理或教育测验),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如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同家庭环境的性格形成。其内容包括:某团体的某特征;某团体的某一特征与外界某因素的关系;心理测验的种类:智力、人格、兴趣、抑郁、焦虑、心理健康。心理学傅亚强6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如:K=ΔI/I。自变量:刺激条件(控制)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1)自然实验:如霍桑实,真实,符合实际,但不易控制实验情景(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情景,有助于发现因果关系,可反复验证。但人为性较强,结果应用存局限性。记忆实验举例。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试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一定群体的态度和心理。如市场调查。问卷法:如上网情况。其特点是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但回收率、被试的合作程度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谈话法:如对学校改革的看法,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其特点是容易掌握,但访谈对象有限,比较耗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军品民品的设计标准选拔性测验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心理学傅亚强7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哲学上所讲的意识指的是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的同义词;二是把意识看成高级心理过程。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它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老师生气了对内部刺激的觉知:自己很疲劳了,很饿了对自身的觉知,即自我意识,把自己当成客体来认识,对心理过程和个性的觉知。二、意识状态从意识的清晰程度来划分。(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能清晰觉知心理过程及行为,并可有意调控的意识状态。在这种意识状态下,人能清楚地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行动、心理过程、内心体验等。(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如关门、骑自行车。对自己的行为或心理过程似乎有所意识,但又是很清晰的意识状态。这种意识参与成分相对较少,行为是自动化完成,意识的调控作用相对较少。但不是没有意识,当路上有障碍,或者一个字不会写,当前活动会立刻被清晰地意识到。(三)白日梦状态包含极低水平的意识。也不是意识,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也具有自动化的性质。电视对白日梦发生的频率的影响。用平常话讲,白日梦状态就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四)睡眠状态意识活动没有完全停止,但我们常常意识到。许多证据表明,睡眠期间我们能对外界刺激做出选择性反应。如母亲入睡后虽不致为窗外车辆噪音所惊醒,但睡在旁边的婴儿的一点哭声,她会听到;有时醒后能记起梦中的情节,甚至有人可以在睡梦中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心理学傅亚强8睡眠时仍有意识活动的证明。(五)催眠受暗示状态,意识的扭曲状态,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生畸变。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2)集中性:选择了某个对象后,心理活动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如全神贯注,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以紧张程度。高度集中时,注意范围就小,很难注意到其它事物,不易分心。二、注意和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选择性的,意识是心理过程的内容。注意决定的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即被注意选择的信息及加工过程成为意识的内容,而被注意排除的信息,就无法成为意识的内容。2、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的意识状态:可控制意识:注意高度集中在当前活动上;自动化意识:注意相对较少;白日梦状态:注意极少;睡眠状态:注意基本停止活动。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1、定义:无自觉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不自觉地注意某一对象。坐在寝室看书,突然门被撞开了……不随意注意中的心理活动积极性很低。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差别心理学傅亚强9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个体自身状态:与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相适应,逛街时,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引起注意。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定义:有自觉目的,并与意志努力相联系的注意,目的性与意志性,复习、写作业、上课。往往是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目的任务的明确性,任务的意义的重要性:大学生的迷茫;老师要学习读课文前提几个思考问题。培养间接兴趣:达芬奇画蛋;学习的间接兴趣。心理活动与行为相结合:背单词,边背边默写。培训自制力。(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1、定义:有自觉目的,无须注意努力的注意。(与前两者的异同)枯燥乏味已不再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无需迫使自己不去想别的事、不去干别的事,自然而然、全身心无条件地投入到其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中,甚至感受有到任何的枯燥乏味,深刻领会了其中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2、有意后注意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点,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的意义: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培养有意后注意的条件:直接兴趣——对活动内在意义的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4、三种注意之间的转化。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定义:P292、年周期、月周期、日周期(飞行时差)、时间周期二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