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教学目的1、了解“归来者”的特定所指。2、了解“反思文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意义。3、掌握“反思文学”的艺术特征及不尽相同的立场。教学重点反思文学的历史条件艺术特征及其表达的主题精神。教学内容“归来者”的历史反思《内奸》王蒙的小说《哎,大森林》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1、“归来者”的界定:它主要是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一般出生在30年代,少年时代起就接受了党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参与了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具有一定的“革命资历”,他们曾经是踌躇满志的一代文学新人。由于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已经承受的历史负担,因而50年代初期文艺界频繁的思想斗争并没有给他们的精神投下多大的阴影,相反,在“双百”文艺方针鼓舞下,他们以文坛新一代主人的身份和热情,携着对现实积极干预的处女作走上了文坛,但在“反右斗争”中,他们遭受到严厉批判,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磨难,直到1978年才得到平反。2、代表作家:刘宾雁、王蒙、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白桦、张贤亮、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李国文、丛维熙等人。3、特有的创作优势底层生活的人生阅历与体验理性主义的创作态度4、特定的现实关怀5、对“五四”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复活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6、“反思文学”创作特点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不足之处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艺术特征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中篇小说的形式,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叙事立场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格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有意无意地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内奸》方之(男)(1930-1979)原名韩建国。原籍湖南省湘潭,生于南京。50年代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发表短篇小说《章老师》、《兄弟团圆》、《在泉边》、《曹松山》,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等。1957年后曾在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7与江苏的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准备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受批判并下放农村劳动。但中断创作时间较短,1958年至1959年与叶至诚合作电影剧本《绿洲》。1962-1965年间又发表短篇小说《岁交春》、《看瓜人》、《出山》等。1979年发表《内奸》引起广泛重视,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内奸》这是一篇通过描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来对时代悲剧进行反思的作品,小说纵横捭阖,极尽辛辣讽刺。人物形象“田玉堂”独特的叙述视角:以田玉堂的遭遇为主线。小说并不是从正面去展示和探问“文革”的悲剧及其历史成因,而是以一个胆小、谨慎、四面逢迎的普通人的悲哀、痛苦来折射时代悲剧。《内奸》故事的传奇性叙述结构为中国古典话本小说的“说话”方法。土腔土调的叙述语言。独特的讽刺手法自我嘲弄,自相矛盾。悲剧性的讽刺意味。三、对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海的梦》王蒙曾用笔名阳雨。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北京。19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儿》,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引起轰动,1962年发表了《眼睛》、《夜雨》等小说。文革后撰写了大量作品,出版小说集《深的湖》、《冬雨》、《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在伊犁》、《星球奇遇记》、《我又梦见了你》、《坚硬的稀粥》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及《王蒙、王干谈话录》、《红楼启示录》王蒙(1934-)等。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蝴蝶》《相见时难》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创作了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中篇《布礼》、《蝴蝶》和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成为创作力喷发最为壮观的作家之一。王蒙在他的历史反思作品中淡化创伤记忆而着意揭示曲折历史所反映出的深刻哲理和教训叙事主体自觉地以历史民族国家的代言人身份现身,用所认同的历史发展方向和理想精神来规范个体心理情感体验,作品整体上显示了宏大崇高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王蒙作品中的叙事往往被置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间框架中,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历史感,苍伤感三、王蒙小说《布礼》:反思是深刻的,没有把个人历史个人的悲剧简单地归于某个人,而是反思到了更深的思想层面.《蝴蝶》:身份的巨变使张思远产生庄周梦蝶,真幻莫变,似梦非梦的迷失感《相见时难》翁式含与蓝佩玉《活动变人形》表明王蒙反思进入了文化反思层面,四、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哎,大森林》公刘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50年代出版了与人共同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影响较大。其他诗集有《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1979年平反后,又发表有《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反思作品。出版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酒的怀念》等。公刘(1927-)《哎,大森林》公刘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哎,大森林》诗作的写作背景。因不满林彪和江青集团的极左路线的张志新对他们迫害广大革命老干部、捣毁各级党政机关的做法发表了尖锐的批评和质疑,结果被批斗、关押.1975年4月4日,张志新在沈阳市郊外的一个名叫“大洼”的地方被强行枪决,临刑前还被割断喉管。四年过后,这一冤狱获得了平反,1979年8月12日那天,诗人公刘前来凭吊。在这片荒坡沟里盘桓良久,感慨不已,写下了《刑场》和《哎,大森林》这两首诗。《刑场》是以诗人前往大洼凭吊的经过为线索,抒发激愤和悼念之情:……旷野静悄悄,静悄悄,四周的杨树也禁绝了喧哗。难道万物都一起哑啦?哦,可--怕!原来杨树被割断了喉管,只能直挺挺地站着,像她;那么,你们就这样站着吧,直等到有了满意的回答!中国!你果真是无声的吗?哦,可--怕!诗中“杨树”的意象明显地象征了死难的烈士,《哎,大森林》简析。1、诗歌的副题“--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明白标示着张志新事件的背景,但作者的诗思上升到对民族命运的历史反思。公刘在诗中通过对“大森林”意象内涵的揭示,表达了对那种淡忘历史教训的喧嚣的愤恨,并以痛切的口吻对现实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如果大森林不能吸引啄木鸟来清除病痛,它就必然要遭到自然法则的严惩。2、沉郁和激愤是该诗最明显的情感特征,标题“哎,大森林”就以感叹句式显示了浓烈的情感。诗作在表现历史反思的内容时,追求情感的不加掩饰的真实呈现,使诗歌具有锋芒毕露的思想逼力与炽热的感情喷发。3、诗歌的取材和主题意蕴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理性思辩色彩,大森林的意象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了的那一场民族浩劫和浩劫过后的亟待反思和清理的现实。4、大森林意象的内涵:大森林意象包含着矛盾的思想和情感意向,既有喧嚣的波浪,但又覆盖着沉默的止水;富有弹性的枝条和饱含养分的叶脉喻示着生命,但又会枯败;既哺育希望,又掩盖死亡……相互对立的意蕴品质使诗中所表达的心理和情感内容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是作者的深情呼唤:“我爱你,绿色的海!”;另一方面是痛苦和怀疑,“难道这就是海?!这就是我之所爱?!”而这种痛苦又是双重的,“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这种正反复杂因素在同一意象中的并存、对比和曲折发展,体现了公刘的反思所具备的辨证特色。他的思考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忧虑和警醒,也决定了诗歌所表达的炽热情感的痛苦内质,这种痛苦凝集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关注,在激愤中显得沉郁、冷峻、辛辣和入木三分。5、大哭大笑的抒情方式。在短短的十四行中,密集地采用了排比、感叹、设问和反诘等句式,使情感的宣泄得以酣畅淋漓,以这样的方式对社会、政治问题作近距离的透视、反思和批判,体现了公刘的为民请命,为国家和民族忧患的现实战斗精神和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小结“反思文学”将几十年历史真相昭示予人,整合出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信息,加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很多作品为“反思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途径和立场,也为文革后文学预示了一种新的可能开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