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环境形象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环境形象建设一、门诊区1.科室介绍:针灸科建于1969年9月,现开展多项传统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耳穴,拔罐,放血,磁圆针,梅花针,刮痧,推拿,点穴按摩、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水针)、穴位药物指针法、牵引,中药穴位敷贴(三伏贴、三九贴)、中药熨烫、康复训练,超激光,中低高频脉冲电,小儿推拿等。中医优势明显,设施配制完善,学科带有人薛冰带领5名针灸技术人员,结果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治疗颈椎病,腰腿疼等疾病形成了完善的的诊疗体系。曹爱业: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大同医专,201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医20多年,曾先后到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进修学习,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擅长用针灸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疑难杂症,并在治疗妇科带证、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等方面有独特见解。薛兵: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大同医专,从医2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妇科疾病,尤其擅长用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腿痛、痛经等)及内科杂病。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面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采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疗法、刺络疗法、电针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指针疗法、中药治疗、拔罐、艾灸疗法。肩凝肩凝症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属于西医学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采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疗法、耳针、电针、水针、刺络拔罐、中频治疗、磁热振治疗仪、中药治疗3.针灸知识艾灸的功效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一、通经活络——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病证。二、行气活血——艾灸可以补气,养血,梳理气机,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通达。三、祛湿散寒——灸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可温经通络、散寒除痹,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灸法对寒湿之证尤为见效。四、祛湿散寒——灸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可温经通络、散寒除痹,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灸法对寒湿之证尤为见效。五、调节阴阳——艾灸有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使阴阳恢复平衡。六、回阳救逆——气阴两脱急取神阙、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七、拔毒泻热——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八、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抗体的产生,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亚健康,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4.医学小故事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阳(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园282年),活了六十八岁。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含河南渑池县)。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由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话他是傻子。到了十七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逛,像脱缰的马,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患。一天,他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现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最终编著一部针灸学专书《针灸甲乙经》,当时此书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园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王唯一(公元987---1067年),名王怀德,北宋医家。王唯一所设计的铜人,再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精确等方面,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艺术水平相当高。他选择了精致的铜,铸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体,里面装有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孔,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或者提问何病该针何穴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不对,就刺不进去。铜人的铸造,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再针灸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至现在仍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二、病区1.科室介绍:2.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护理:中风病(脑卒中)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所伤。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针灸治疗中分病是本针灸专科的主要方向。本科室根据中分病的治疗经验,结合现代医学中分病临床指南,制定了中分中医诊疗常规。我科中分治疗手段包括:毫针,中低频治疗仪,红外线照射,推拿,药浴等。眩晕(高血压病)在针刺治疗脑卒中中取得成果得基础上,我们把预防重点放在了脑卒中最为主要的上游环节—眩晕病上。我科经过多年的针刺治疗眩晕病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成熟的治疗模式,有着严格固定的选穴处方,量化规范的操作体系及明确的针刺量效关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3.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古时期,当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砭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灸法则可能源于热熨之法,即将石头烧热,于皮肤局部加温而减轻病痛,后来原始人又学会了用燃烧的干枯植物茎叶代替石头,原始灸法就产生了。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流行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书,江陵张家山汉简也有《脉书》出土,此皆与经络、经脉等针灸基础理论有密切关系。针灸疗法在《内经》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灵枢》一书的古称即为《针经》,而《内经》对针灸理论详细系统的论述,也全面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黄帝内经》现代复制的《黄帝内经》九针模型《黄帝内经·灵枢》关于针具的记载也是医学史上最早的,它不但详细记述了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的名称,还阐明了它们的形状与用途。《黄帝内经·灵枢》对针刺手法、治疗要点、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都做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皇甫谧像针灸甲乙经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著名医家皇甫谧,全面系统总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集针灸学之大成,为针灸学经典文献,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养生保健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保健就是:保护健康。亦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即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春季春季是阳气上升,发育万物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谓:“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季之应,养生之道”。“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外,以畅生气。“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夏季夏季是阳气浮长,万物茂盛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五怒”,“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还应注意夏季养心,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保持二遍通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起居有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秋季秋季是万物盛实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次,咽津,一两手挫热熨眼数,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此外,秋季多燥,患者还应注意避免进食辛辣食物,耗伤脾胃阴津。冬季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此时,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益气温阳养阴之品,以补后天之本。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不得频用大火烘灸,尤甚损人,以局处密室,温暖衣裘,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风寒,不宜早出以冒霜威。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