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一.引言现代安全工程理论认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危险源,存在着危害因素。危险源是一切生产安全事故的根源和状态。要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就必须控制危险源,针对危险源中的危害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及控制事故的后果。二.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意志相反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事故和事故后果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生产和安全是兄弟,是患难相助的亲兄弟。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1)海因里希最早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的概念,以事故因果连锁模型来描述对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事件的相继发生的结果。2)海因里希认为事故因果连锁共包括事故的基本原因(遗传、环境)、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缺陷)、事故的直接原因(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事故)、事故后果(伤亡)5个互为因果的事件。物的不安全状态遗传、人的缺陷人的为不安全行事故伤亡环境基本间接直接3)事故模型4)海因里希从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角度解释事故,指出事故是一种失去控制的事件。首先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概念,并提出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概念。指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而防止事故发生的观点。(《工业事故预防》)事故预防的重点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论1)博得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他认为:尽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必须认真追究,但不过是其背后原因的一种征兆,其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管理失误的主要表现为对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控制不足。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模型:着眼于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基本原因—管理失误。并进一步把物的问题划分为起因物和加害物(前者为导致事故发生的物;后者为事故发生时直接作用于人体,使人体遭受伤害的物)。在人的问题方面,区分行为人和受害人(前者为引起事故发生的人肇事者,后者为事故发生时受到伤害的人受害人)。管理失误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加害物事故行为人物3)事故模型3.能量意外释放论1)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发生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失控)。如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或危险物质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亡;如作用于设备、构筑物、物体等且超过其承受能力,则造成损坏。2)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机理:接触了超过肌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能量;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危险物质的干扰。3)失控的能量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控制(约束),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导火线(直接原因)。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事故就是控制、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或在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情况下,防止人体与之接触,或一旦接触时,作用于人体或财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尽可能地小,使其不超过人或物的承受能力。因此,在事故预防上的技术措施一般有两大类:防止事故发生和控制事故后果。首先应该考虑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然后再考虑一旦发生事故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后果。事故案例12006年10月2日23时25分左右,炼钢厂20#桥式起重机吊运4包硅铁粉(每包重1吨),吊运过程中途径2#电炉平台时其中一包装载硅铁粉的编织袋的吊带突然断裂,硅铁粉下落砸在正在测温取样的操作工×××身上,事发后立即送往长海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较重于23时40分死亡。三.危险源1.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工程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使系统安全运行。系统安全工程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辨识、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实现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工程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基本内容。2.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GB/T28001-2001)3.危险源构成任何一个危险源都是有两部分组成: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它们是性质完不同的两类危险源,其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1)第一类危险源: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载体和危险物质及生产、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高或危险物质的量越大或毒害性越剧烈,则该危险源发生的事故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或可能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失误。为了利用能量或危险物质,让能量或危险物质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传递、转换和做功,必须对能量或危险物质采取措施予以约束或限制,既控制第一类危险源。所谓约束或限制,就是指能将能源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志在特定的场合、管路或容器内运行、转换或做功的技术、组织措施。如:能限制电流的绝缘体、储存煤气的水(油)封、煤气柜就是约束或限制。绝缘体破损,电流就会意外释放→漏电;煤气柜水(油)封失效或柜体破裂,煤气就会跑逸,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煤气中毒。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都会造成事故。4.两类危险源间的关系1)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在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第二类危险源。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就不会意外释放。因此,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2)两类危险源在事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由于第一类危险源是我们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的,所以我们安全工作的重点是控制第二类危险源。事故案例22008年××月××日上午8时40分左右,炼钢厂连铸分厂修磨机操作工×××发现主磨头退不到位,在经过多次行程试走无效后,怀疑编码器钢丝绳没到位,即到除尘罩上方去处理,在返回途中不慎从除尘罩边滑落(离地面高度约3.5米)。事发后,立即送长海医院就诊,经初步检查,×××颈椎第五节骨折,需手术治疗。四.危险源辨识为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一般可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辨识:1.确定危险源辨识范围:2)厂房内(外)的地理位置3)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4)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5)作业岗位6)不经常发生的任务7)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8)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4)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5)三种事态:现在、过去和将来2.制定工作活动分类表工作活动分类表应包括下列内容:1)正在执行的工作,工作期限和频次,以及执行工作的场所;2)谁通常(偶然)执行此工作,以及受到此项工作影响的其他人员(访问者、合同方人员、协力人员等);3)已接受此项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相关方);4)为此项工作所建立的书面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持证上岗程序;5)可能使用的装置、机械和动力手持工具;6)制造或供应商关于装置、机械和动力手持工具的操作和维护指令;7)可能要搬运材料的尺寸、形状、表面特征和质量;8)材料需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9)工作期间所遇到或用到的物质、所使用的动力和能介;10)遇到或用到的物质的物理形态(气、液、固、粉尘等);11)被认为已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12)所遇到或用到的物质有关的危险源数据表的内容和建议;13)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的或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14)被动性的监视资料;从组织内(外)以往发生的的,与当前进行的工作、所用设备和物质有关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经历而获得的资料,上级部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15)与此项工作活动有关的任何现有评价的发现。3.确定辨识单元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就必须不遗漏任何一个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如辨识单元选择不当,会使危险源辨识工作无法开展。选择范围过大,除没法描述外,还极可能遗漏危险源中的危害因素;如选择单元过小,则连贯性就差,效率就低。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将以下三个对象作为辨识单元:岗位、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1)岗位选定岗位作为辨识单元是因为每个工作岗位都是危险源,差别只在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大小。要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必须知道本岗位的危害因素有哪些和风险在哪里,才能制订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2)设备(设施,包括作业环境)如果一些设备(设施)不包括在岗位范围内,那这些设备(设施)就必须单独进行危险源识别。即使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度再高,但也存在危害因素。如对这些设备(设施)的危害因素不辨识清楚,同样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作业活动日常点检、巡检、检修等作业活动,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且流动性较大,有别于岗位和设备(设施),虽然其危险源辨识与岗位和设备(设施)相比有一定的难度,但该类作业活动的危险性较高,所以也必须作为危险源进行辨识。4.选择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1)对照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安全检查表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如:对照国标、法规查找岗位(环境)是否存在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超标现象;对照国标查找设备(设施)的安全缺陷;对照设备维护规程和工艺操作规程查找不安全行为对照历史发生的事故原因查找设备安全和行为规范的缺陷;对照国标、法规和管理制度查找管理漏洞;对照安全检查表,查找安全隐患等等。2)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对辨识单元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单元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简单说就是通过对单元的动力系统、使用的能源介质和原料投入、产出、使用的设备等因素综合考察系统是否存在危险源?及主要危害因素表现是什么?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是哪些等等。通过系统安全分析法,找出其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并制订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通常在辨识危险源时,两者综合使用,提高辨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为方便辨识危险源,使危险源能按照按图索骥的方式寻找、发现和识别,不锈钢事业部制定了危险源辨识标准作为查找危险源和辨识第一类危险源的依据。(参照程序文件《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1)有爆炸、火灾危险的岗位、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对应的第一类危险源:各类能源介质、钢水、铁水、红渣、煤气(柜)、乙炔(霞普气)库(汇流排)、油库、易燃易爆液体、易燃易爆气体、压缩气体、汽包、锅炉、蒸汽、储气罐、压力管道等。2)有坠落、坍塌、倾覆、压埋危险的岗位、设备(设施)或作业活动;对应的第一类危险源:起重机械、提升机械、高处作业、土方作业、设备内部作业、建筑施工、拆房作业、下水道(井坑)清淤作业等。3)有腐蚀、辐射、中毒、窒息危险的岗位、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对应的第一类危险源:X射线装置、同位素装置、煤气(柜)、氮(氩)气(储罐)、水厂大水池、高炉炉腹、转炉煤气回收区域、中(高)频电炉(高温、电磁辐射)、下水道(井、坑)H2S(缺氧)、酸、碱、剧毒品等。4)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岗位、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对应的第一类危险源:电、高压电(电磁辐射、电场)、带电的导体、变压器、电气柜、电缆隧道、潜水泵、水枪、马达、电炉、电焊机、配电箱、移动电具、其他电气设备(设施)等。5)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岗位、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对应的第一类危险源:铸铁机、焊割作业、钢水、铁水、红渣、红钢、蒸汽、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