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苏州──王荣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共苏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回顾总结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苏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共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苏州,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苏州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三个文明进一步协调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创新克难求突破,以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优异成绩,胜利实现了省委对苏州提出的一系列发展要求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苏州的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5%%,2005年达到40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1.6%%,2005年达到317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7.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型家电、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31.1%%。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扩容放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6.1%%,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24.9%%,苏州港成为超亿吨大港,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被列为全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成功承办APEC财长会议、APEC技交会、第28届科联大会等重要会议,“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IT专业展会。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水产、园艺和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三足鼎立”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98亿美元,境外投资额显著增长;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达到1800亿元,上缴税收和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0.5%%和30.1%%;列入“220”计划的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0%%以上,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园区经济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形成亮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出口、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2.3%%、79.5%%、48.1%%和46.6%%,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沪浙配套制造业经济带、沿湖现代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带加快建设。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商务环境和政务环境,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积极稳妥,农村税费改革和“三大合作”改革探索在前、大胆创新。全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荣获“CCTV中国最具活力城市”大奖,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列。二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中累计实施建设项目3万多个,是建市以来实施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城乡呈现新格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县级市城区、镇村区划调整稳步进行,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化率提高到65%%,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95平方公里;公共性、共享性重大基础设施趋于完善,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实现了“镇镇30分钟上高速”和村村通公路。古城保护与建设取得双成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十大工程迅速推进,环古城风貌、平江路、山塘街历史街区成为展示苏州古城形象的新亮点,市体育中心、图书馆新馆、规划展示馆、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建成投用,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精品工程即将完工。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东南环立交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市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古镇古村落保护力度加大,10个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其中5个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新城区日益展现时代魅力。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苏州高新区逐步形成以科技、人文、生态和创新为内涵的“真山真水园中城”框架,吴中区和相城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平江、沧浪、金阊新城的功能开发全面展开。以苏州市区为核心、县级市城区为枢纽、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化区域性城市群初步形成。城市管理得到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深化。苏州市和平江、沧浪、金阊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苏州市和常熟、张家港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张家港、常熟、昆山市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市,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吴江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群、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三是人民生活总体步入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3.9%%,2005年达到16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2005年达到839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19.5%%,2005年达到3.4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全国先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左右,城镇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15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到每月887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4%%,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全面实施。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镇(街道)图书馆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城乡入户率分别达到95%%和85%%。健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健全,建成市疾控中心和母子医疗保健中心,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均预期寿命78.2岁。生活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提高到84.5,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2%%,区域供水覆盖率提高到95%%,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省小康标准。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下降到37.4%%和37.7%%。四是“文化苏州”建设成效显著。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展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广泛弘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得到优化。“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发扬光大,为“苏州城市精神”赋予丰富内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新进展,苏州再次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张家港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诚信城市创建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精品工程扎实推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文化旅游、文艺演出、网络传媒等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被列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苏绣文化产业群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成功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古城古镇“申遗”实质性启动,昆曲、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弹等18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独墅湖高教区和国际教育园加快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5年。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深入推进,科普工作广泛开展。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和第十五届省运会,苏州健儿在国际大赛中获得9个世界冠军。史志档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五是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制定、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43个。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力度加大,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爱国统一战线呈现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新局面。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在加强党同群众联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双拥、地方军事、老干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直选稳步推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率先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实施。持续开展“平安苏州”创建活动,社区管理和外来人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苏州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并荣获“长安杯”。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不断强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六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全市39万名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实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县级市、区和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县级市、区常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3.8岁,研究生和大学学历比例分别提高5.8和12个百分点,党政班子都配备了女干部,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培训干部持续展开,集中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4500多人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连续三年选派年轻干部到镇、街道、社区和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公推公选、任免票决、离任审计等制度稳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市人才总量实现翻番。“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市县两级均设立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资金,农村三级联创“先锋工程”、“双带三评”、市级机关和社区党组织“双结对”活动深入开展,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动态保持100%%。党员管理加强,新发展党员4.5万余名,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实现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率先探索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预防腐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有力查处。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深化,效能监察和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加强。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这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亲密合作的结果,是全市老同志和驻苏部队、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成绩归功于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成绩离不开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关心帮助,也离不开来苏创业务工经商人员的积极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苏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苏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市委五年的工作成就,我们感到有四点体会值得总结:一是保持工作连续性,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五年来,苏州的发展紧紧依靠着市委的坚强领导,在任何情况下,市委都能一以贯之地高扬发展旗帜,牢固确立“两个率先”总目标、总定位,明确“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的工作要求,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二是与时俱进、创新克难,制定实施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五年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做强“六大经济板块”,始终发展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着眼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关注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强化富民优先与城市功能提升工作,出台实施“四大行动计划”等,以此有重点地推动各项工作。三是凝心聚力,营造团结协作、开拓奋进的良好氛围。五年来,各级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注重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激发基层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凝聚起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