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演变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开始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海关数据自动化系统,1981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接受了西非国家共同体(ECOWAS)秘书长的请求,希望其帮助该共同体成员国整理加工外贸数据,设计了一套具有可调适性,可适用不同贸易环境,只需少量受训人员的海关软件系统,称为“海关数据自动化系统”(ASYCUD,AutomatedSYstemforCUstomsData)。至2010年12月,有超过90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参与了或采用了该系统项目。新加坡是第一个建立单一窗口的国家。1986年,新加坡政府成立TradeNet(该国“单一窗口”前身)建设领导小组。随后,在领导小组下设置了政府机构(负责协调联络各相关监管部门参与项目建设)、海事(负责海运货物进出口)、航空(负责空运货物进出口)三个工作小组。1988年,TradeNet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得到明确。1994年美国正式提出建设国际贸易信息系统(ITDS)。2003年东南亚经济联盟通过实施单一窗口计划建议书,2005年12月,东盟经济贸易部长签署了《建立和实施东盟单一窗口的协定》,新加坡最新版的单一窗口在2007年已经投入使用,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五国的单一窗口都已在2008年投入使用。2003年日本电子通关空运NACCS系统、港口EDI系统与有关移民入境方面的船员上岸许可支持系统间建立联接。联接后,用于可以通过NACCS或港口EDI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提交文件。2004年9月,根据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和电子商务中心(UN/CEFACT)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发布《建立单一窗口的建议与指南》(《第33号建议》)。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worldcustomsorganization,WCO)制定并通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标准框架》,要求各国政府应积极建设单一窗口。此后五六年间,超过七成的世界海关成员国提交了加入该项目的意向。我国海关总署于2006年2月宣布中国正准备实施《标准框架》。2011年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总结过去十年全球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在之前定义的基础了做了细微的改动。世界银行2012年跨境贸易报告显示:49个经济体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其中有20个已经部署了单一窗口系统,能够与所有政府机构建立连接,其余的29个则没有(暂无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