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家长和孩子的想法,这是我们国家乃至在世界对教育认知过程的深刻规律。很多学生和父母其实只是懵懵懂懂,觉得学工科出来容易就业,毕竟,在他们看来,读书只为稻粱谋。工学学的东西“很具体”,“接地气”,”不愁会饿死”。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对各个学科的看法。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中国作为一个在进行工业化现代化改造的国家,在工程岗位上进行生产制造相关技术的人才需求缺口是最大的,加上“实业兴国”,“技术立国”的客观现实,国家上下很容易产生技术崇拜和技术迷信。对理工的迷信和追求最深的,并不是我国,而是工业化程度更低的印度。大家去看看印度理工学院(IIT)的录取,选拔以及印度家庭在孩子被录取以后的反应,才知道什么行为才配得上“崇拜”这个词。来自北印度、在IIT孟买计算机系念大二的阿斯纳尼说,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亲喜出望外,几乎是倾家荡产,连续几天请全村邻居吃饭。因为他们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几个月,家里的一切投资,就能全部回收。当国家工业基础建设完成后,社会的人才需求会转向理学(尖端科学),管理(商学),法学。这些学科的抬头,意味着整个社会意识到国家进一步发展对科学(不是工学)及社会学科的需求。这些学科在社会的地位以及被向往程度就会提高。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大跃进的初级建设阶段大体上过去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计算机,金融,原因无他,世界变了。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领导者的学科背景的变化,先社会一步。最后当国家进入现代化,富裕化时代,工学什么的就没落了(有人对这个有意见,我补充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工学,是指工程学,即Engineering。和上文统一。是指:和制造、土木等有关的应用技术学科。不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大工科概念,此处从QS高等教育年鉴等分类法,工程学Engineering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是分离的),欧美国家的工科,本土的孩子是不怎么喜欢去读的,除非是真正热爱技术的geek。相反倒是有大量国外的留学生来取经,汲取发达国家已经积累百年,但自己已经应用较少的技术和经验,留学生或在留学国家作为移民效力,或将技术带回本国。各种文化类学科兴起,比如美学,人类,社会等复杂人文学科。一方面是这些国家产业已经转向文化产品输出,另外一方面,其国家富裕的经济基础和人文修养积累,能够支撑这些形而上的学科的兴旺发展。这个漫长的历程,要走上百年,我们的国家,走了差不多四十年,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记得,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不完全准确,望知者指正)我学习工科,技术,是为了我的儿子能够学习商学,法律,这样我的孙子,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美学。所以为了我的孙子,我要好好学习理工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月16号补充:我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一面之词,所以我上面也说,看看梁潇华的答案,兼听则明。不过,对于评论区很多误解我意思的人,我要补充几句。我的本意从未说工科就低人一等(我原先也是学工科的),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以后,国家对人文社科类人才,有着更强的需求,在量级和迫切程度上都强于前者。不管是现实的岗位需求,还是抽象的社会潮流推动下,人文社科的地位会有大的提升。楼下有些人拿日本德国来说事,日本德国强大我不否认,德国日本工科强大我也不反对,但是德国在哲学,社会学科上的强大又忘掉了,不说叔本华黑格尔马克思,就一马克思韦伯吧。至今都是现代社会学,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说工科技术重要我没否认,但是光有工科,能造就强大国家吗?这个问题应该回去问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再说一遍,我没有觉得工科不好,也不是黑工科,只是在阐释我上面说的本意罢了。答题前先想说几个问题:1.中国大学生选择工科的并不多,过去十年中热门的专业和工程最沾边的是计算机,而其他最热门专业,比如金融,管理之类,和工程无关。2.对王哲的答案不完全认同。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和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德国工程师的培养从高中开始就术有专攻,而美国在十几年前工程本科还要比其余的本科多出一年,而如今虽然年数一样了,但是课程负担明显重于非工程专业。在收入上,硅谷工程师们的起薪一直是和华尔街entry-leveljob在一个水平线上,而这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和startup的兴起,前者的薪金更是一直在长。可问国内211,985高校毕业的本科工科生有多少能在5年内进入全国收入的前15%.3.国内在基础教育中对“工程”和“科学”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严重影响了高中生对专业的选择,准备大学学物理专业的高中生很多能对大学物理有基本的概念,但多少准备学电子工程的学生在进学校之前知道FourierTransform,transistor,crystaloscillator大约是个啥。如果现在去问一些初中学生造火箭的人的职业叫什么,多少人会说“科学家”,多少人会说“航空航天工程师”。4.个人觉得相对于国内,中国大学生大量选择工科的情况其实在来美国读研究生和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中更普遍。结合上述的第一条,所以在回答中会涉及到这个人群。----------------------------------------------------------------------------------下面试着答题:I就业:国内大学生选专业基本逃不开这个问题。其实就业市场无非就是一个人才供需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只要没有全面的经济崩溃,实业对于工程师的需求不会出现突然的缩减,同时工科教育本身的难度和消耗又使合格的工程师的供给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增幅。结果自然是一个稳定的就业市场。但必须说明的是相对于欧美,在国内大多数工程师的工资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并不高,因此就业因素其实更多的是稳定而不是高收入。同时技术岗位在选人的时候相对的受“关系”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非X二代的子女而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II兴趣的延续和必然的选择:国内高中的文理科分科让理科生基本就不太可能在高等教育中选择人文社科,而很多理科宅对商科又不感兴趣,最后的选择无非就是purescience或者engineering。而从事纯理论研究对于人的智商,耐心,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路常常是越走越窄的,而对applyscience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选engineering则是很自然的。在大学阶段工科的专业选择往往远远多于理科,因此就算每个专业选的人并不多,最后全部加起来会形成数量可观的人群III对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财务,就业,寻求社会地位的多方面压力使很多人不得不选择一个很在毕业后很快就把自己养的还行的专业,由于外国人在美国就业有各种各样的显性和隐性限制(比如签证,担保,clearance等等),满足这样选择的专业并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工程专业(当然金融类也是很大一块)IV大实(私)话(货):难道大家就不觉得工程本身就非常的酷么?我们学校工院的Dean在开学第一天就和我们说,Engineer这个词并不属于源于Engine,而是源于Ingenuity,创造,发明,创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不就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么?对古代文明发展程度的界定很大一块不就是他们的科技水平么?工程师的创造一直是维持基本生活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帆船,二十世纪的航空和宇宙探索,还是如今的通讯网络——一群工程师们用着牛顿,开普勒,麦克斯韦,薛定谔等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一百甚至几百年年前的发现,把纸上的公式变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便利——难道作为这种人类文明的基本创造者不应该有一种由衷的欣喜和自豪么?大家都认为TonyStark是个吊炸天的高富帅,但人家吊炸天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是个无比神奇的工程师啊(当然人帅也很重要)。我等工科苦逼们在lab里昏天黑地的时候常常戏称自己在搬砖——但这些砖砌起的是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Whenscientistslooktothestars,theywonderabouttheirmystery.Whenweengineerslooktothestars,wethinkaboutbuildingsomethingtoreachthem.Tothestarsandforengineering!我是北航的,我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跳进了坑里,自己明明在行的并不是理工科,却选了这么一所理工大学。从头说起。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是说,理科大学多,录取率高,以后好找工作,从而把我们忽悠到了学理科。其实那个时候也就14,15岁,教育制度决定了,我们只会写作业,只会考试,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梦想,怎么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关于这点我就不吐槽了,我深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被教育机器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在高考完了之后填志愿的时候,看着一本厚厚的专业目录,看着一长串工科专业的名称,听起来特别高大上,比如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动力工程,等等,觉得好高端,当时当时并不知道从这些专业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脑海中的思维还在停留在“学好了知识就很牛”的阶段。Tooyoungtoosimple.当时我的分数可以填报北京除了Top2之外的其他所有大学。我知道自己比较擅长学习语言,本来想填报北京外国语大学,但是,在填报志愿的当天,高中班主任,化学老师等人看了我作为理科生,居然填报了一所他们看不起的文科大学,就开始一本正经地劝我,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学理工科才能有一个稳定的饭碗。Whollyshit.教育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很功利化的一个东西,而不是挖掘你的才华到底在哪里。当时比较天真的我就选择了工科专业的不归路。想一想,一个女生学习飞机发动机,是要有多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物理和机械的热爱啊!学习发动机并不能激发我的兴趣,所以,最后我还是改行了,毕业之后,我毅然辞去了去国内某发动机研究所的工作,现在在做英语翻译(口译)。个人观点,并不是说不能功利地去看待教育,教育当然是为了整个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可是应当更加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不是大家都对某一个热门的专业,热门的领域趋之若鹜。回到正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去选择学工科??有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是工程师,于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之后延续了父母的理想。有一部分人,真正喜欢理工科,真正是出于自己的爱好,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像我这样,当时并不太明白工科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高中理科学的好,就顺水推舟大学学了理工科。高中,甚至大学有一个很典型的思维倾向,就是总觉得学理工科的比学文科的要牛。我不赞同这种情节。稀里糊涂地就进了一所985理工科院校之后,很多人能接受现状,甚至觉得自己的大学很牛,怀着这样一种情绪在继续当学霸,同时,很多人对于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儿并不清晰,所以就继续稀里糊涂地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奋斗。我问过周围很多工科女,你真正喜欢这个专业吗,甚至我问过许多男生,你们真正喜欢学发动机吗?他们的回答都是,不喜欢,也不讨厌,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他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只能在这个专业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为了以后能进牛的单位,解决北京户口,等等。同时,在这样一所大学里面,当你明白过来了,想转专业的话,体制问题决定了,这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的教育体制,我也只能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