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古代邸报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论文浅谈我国古代邸报的起源与发展演变作者:周云云学校:山东大学年级:09级学号:200900081052联系方式:18254115055指导老师:王云庆浅谈我国古代邸报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摘要:邸报,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报纸,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本文在充分认识邸报内涵的基础之上,以汉、唐、宋、元、明、清为时间界限,简要阐述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各时期内邸报的发展状况,并总结了我国古代邸报演变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特点,概略地分析了其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全方位地认识我国古代邸报形成与发展演变,了解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主要脉络。关键词:邸报形成发展演变Superficiallyanalyze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officialnewspapersinancientchinaAbstract:Asthefirstnewspaperinancientchina,theofficialnewspapercanbedescribedassomethingthathasalonghistory.Basedonthefullyunderstandofthecontentofit,thisarticlebrieflyintroducesitsformationanddevelopmentthroughdividingitshistoryintofivedynasties.Besides,thisarticlealsosummarizesthefeaturesamongthehistoryofitsformationanddevelopment,roughlyanalyzestheroleitplaysinthehistory,sotocomprehensivelybeawareofthethemeandfindoutthemaincontextofnewsmediainancientchina.Keywords:officialnewspaperformationdevelopmentEvolution一何谓邸报?(一)邸报的概念邸报,又名“杂报”、“朝报”、“条报”、“京报”等,其发展在我国可谓悠久。明确邸报的含义,须先了解“邸”为何义。《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汉书注》亦有:“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可见,“邸”是一种地方(郡国)驻京办事处,它连系中央与地方,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与官员任免调迁等有关的消息都是邸吏收集抄录的内容,此即为“邸报”。“邸报”最初由朝廷内部传抄,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总之,邸报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从未中断,性质和内容也无较大改动。(二)邸报所刊内容纵览各朝邸报,内容虽略有差异,但大体如下:(1)皇帝的起居言行和上谕、朝旨、书诏、洪令等。皇帝位于封建政治系统的顶端,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封建政权的中枢。因而皇帝的言行,在邸报的发行者与读者看来,都极其重要。故这类记载在邸报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开元杂报”(唐朝邸报)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皇帝亲耕藉田的消息。(2)官吏的升黜、褒奖眨斥等。作为邸报的读者,官吏和跻身仕途的士大夫对此最为关注。尤其是在宋以后,邸报为中央控制,封建王朝借此作为奖罚官吏、显示皇恩的一种手段,此类记载便更是增加。(3)大臣、各地官吏的部分章奏疏表。宋庆历年问,为示奖罚分明,朝廷鼓励各地官吏进言,并于邸报上转载京外各州、军的章奏,此后便成为邸报上的重要内容,但并不进行全文转载,而且也往往不转载全文,而示根据朝廷所需,转载部分章奏,或其中节录。(4)此外,邸报偶尔登载社会轶闻。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中,曾提及因邸报误传而引起的一则笑话,其文如下;“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毁于火,于是乡人呼为‘王火烧’。同时有黄瑰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云其积恶以遭天谴,至于独燃其家,乡人有‘黄火烧’之号。盖误以王为黄耳。邸报既行,而评事之邻有李应麟者,为维扬幕,一见大惊,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而归,制史李应山怜之,馈以官楮二万。及归则家无恙,乃知为误耳。”不过邸报登社会轶闻极为罕见,数量极少。以上,通过对邸报内容的认识,可以明确,邸报不同于现代新闻,它不像后者一样专为报道而撰写新闻,但不可否认,其内容又带有新闻性的,读者可从中获得新闻,基于这一点,称邸报为古代报纸也未尝不可。二邸报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必要的制作设备和传播介质邸报的产生,须依赖于一定的制作设备和传播介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一二:其一,竹简、纸张、笔砚等物品的发明与改进。早期的邸报(如西汉时期的邸报)书写于竹简之上,随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纸张的普遍应用,才逐渐过渡到纸张上。竹简、纸张等书写材料为邸报提供了书写的载体,是邸报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付托,因而对于邸报有着特殊的意义。而笔砚等书写材料为邸报提供了书写的工具,没有它,邸报根本不可能附着于纸张等载体之上。其二,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铅字印刷术等的创造与改进为邸报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邸报产生初期,各地驻京邸吏根据地方当局的需要,将情况传送出去,需求不大,无印刷必要。随着邸报读者的增加,社会对邸报的需求明显增长,对邸报的数量和传播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抄已经不能起码是不完全能满足邸报的生产和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与出现则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宋代,印刷业非常发达,封建政府中央各机关已有许多命令、条贯是用雕版印刷发布各地的。(二)一定的社会需求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形式,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便是传播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因而只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即存在一定数量上的读者,邸报才有用武之地。任何一种传播媒介若想长远发展,须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提供为读者所用的信息,邸报作为古代报纸,自然也不例外。倘若其生产与发行没有充足的社会需求的支持,便只能走上衰落乃至消亡的道路。如前文所述,各地官员对邸报所提供的中央动态非常关切,这是他们分析形势、容身官场的重要消息来源。官员们不仅读邸报,而且进行议论,邸报满足了他们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社会需要的一种。正是这种社会需要,给邸报灌输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使其历史如此悠久。(三)封建政府的支持和运营邸报的形成与发展、高潮与没落均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政府作为此时的统治机构,对邸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对邸报的支持和运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略窥一二:其一,封建政府建立和完善了邸报工作的机构和机制,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监察制度对其加以控制。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正式建立邸报的“定本”制度。所谓“定本”,就是由进奏院将所要传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枢密院审查,称为“定本”。进奏院以审查通过的样本作为标准本,传至各地。然而,进奏官们并不严格地执行朝廷的“定本”制度,有些内容(特别是各地来的奏折)还未上报枢密院,便已私下各地传抄。为弥补“定本”制度的漏洞,宋又规定“进奏官五人联保法”,即“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企图通过一人犯禁、众人问罪的连坐法来严禁泄漏不该传报的内容。后为防止各地章奏中途泄露,又实行监官监拆,当场签收的制度。宋以后各代,仍有大体相同的检查制度。其二,封建政府为改善交通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确保邸报的发行和传播。邸报的发行,依赖于良好的交通条件。西汉“邸”派遣的常驻代表任务便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于竹简上、绢帛之上,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至唐以后,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更快了。三邸报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进程邸报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而流长。然而,业界关于邸报最初的形成时间持西汉说、唐说、宋说等观点,众说纷纭。且不谈究竟哪种观点更可信,此处仅作客观陈述,读者可自定之。(一)汉—“扑朔迷离”邸报之名,源于“邸”。“邸”为古代地方当局在京城设置的办事机构,汉朝开始出现。故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且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西汉会要》第六十六卷有一则记载,“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唐朝人颜师古就此记载加以注释。“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后人便以此为主要依据,认为汉有邸报。然而,关于汉有邸报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不仅无实物佐证,历史文献中也未发现其他记载。《中国报学史》中,戈公振对此也持存疑态度,并曾以“汉有邸报乎”为题对其进行论述。其另一本著作《新闻学》中,则明确指出“报的流行,到唐代才有确证”。可见,他反对西汉有邸报这一说法。不过,此亦为一家之言,其可信度值得商榷。(二)唐—“小荷才露尖尖角”当代新闻界普遍认为,邸报源于唐,最具代表性的为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敦煌文物中也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使得唐有邸报的说法得到了实物验证。唐中央政府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便是邸报的一种形式。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为唐孙樵《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有人将这种朝政公报抄录后寄往外地。孙樵看到的便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手抄件,并将“开元杂报”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相较,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其中就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禅的事件。孙樵把这种朝政简报称之为“条报朝廷事者”,可见当时邸报并无固定名称。唐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仅有极少地区受控于中央。藩镇于京都设邸,成为情报机关,谍报人员于邸内进出,中央政府却并不过问。邸之首,称“邸务留后使”,由藩镇手下得力大将担任,其下属称为“邸吏”,由地方节度使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诸道的邸一律被改称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亦改称“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但仍为地方节度使所委派。进奏官之职,除呈递与承转文书、查询政务外,还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此即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从现存的唐代进奏院状实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它专门提供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为上行官文书,其中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甚至朝廷绝密等。唐进奏院状一般只送呈节度使本人阅读,故无复本。若需要下达州县官员,便通过道一级的名叫观察使牒的下行文书通报下属机构,传播官场。此外,诏令这一秦汉常用的传播形式依然存在。若新闻内容于封建统治者有利,朝廷便以诏令形式公布于众。其方法,是由郡县长官指派书吏将诏令抄录于大版之上,并于村坊要路“牓示”。并派员检查抄录的诏令是否脱文和错字,以便及时察觉纠正,作为郡守、县令政绩勤惰的一个考察内容。至晚唐,邸报传播更为广泛,有时被称为除目、朝报。官吏们借此得知官阶升降,如“韩久家居,一旦夜将半,客扣门急,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愕然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君名,不从,又请之。’”国史馆还收集邸报来修史,如后唐长兴年间(公元九三0——九三三年),史馆奏曰:后唐宣宗以下四朝未有实录,请下两浙荆州等处,购募野史及除目朝报、逐朝日历银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