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7应用文写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篇1.应用文:指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办理公务或个人事务而使用的具有特定形式或惯用格式的文字。2.文书:是所有文字材料的总称。它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公务文书:指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私人文书:指个人或群体在处理私人事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字材料。3.文件:指公务文书中格式完备、先行效用很强的、比较重要的文字材料。包括版头文件和无版头文件。4.应用写作:运用文字、图、表、数字、符号等表述信息的行为过程。5.模式化建构:指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语体语境、布局等有大致相近的样式,有大体统一的形式要求。6.法定使成:即文书的模式化是以规定或制度形式加以认定,这些规定或制度有些是强制性标准,有些是行业标准。在行业内、管辖范围内普遍执行。7.应用文体: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文章,如表格式计划、带有表格的预决算报告、统计分析等,他们都以表、图形式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在如表格式合同、收据、借据等也不能称为“文章”,但显然是应用文体。8.公务文书:指机关工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包括机关发出和收到的公文,内部使用的文件,以及其他书面或附注的文字说明材料。9.私人文书:指个人或群体在处理私人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具有应用价值的文字材料等。10.“大公文说”:即机关产生的一切公务文书都可称之为公文,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11.“小公文说”:即《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其他法规规定的用于行移公布的公文文种,这种观点认为:公文仅仅是公务文书的一部分。12.应用文材料的“三真”:一是选用的材料本身必须是真实的,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生活现实的;二是写作时动用材料的方式的得当的,反映给阅读者即受众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三是材料的选用与事实核心或实质是一致的。简答题1.应用写作的特点微观特点:(1)价值的直接实用性(2)材料的完全真实性(3)建构的直观规范性(4)表述的直白简约性宏观特点:(1)社会性(2)科学性(3)中介性2.模式化建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模式化建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约定俗成”。即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应用文的格式、用语、布局代代相传、相互效仿,从而被大家认同,形成社会公认的模式。二是“法定使成”。即文书的模式化是以规定及制度的形式加以认定,这些规定及制度有些是强制性标准,有些是行业标准。在行业内,管辖范围内普遍执行。3.应用文的功能(1)领导组织方面的计划指导作用(2)交流信息方面的知照联系作用(3)管理协调方面的约束控制作用(4)办事查考方面的依据凭证作用4.“约定俗成”与“法定使成”在应用文格式中的体现有何区别?“约定俗成”即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应用文的格式、用语、布局等代代相传、相互效仿,从而被大家认同,形成社会公认的模式。这在私人文书中最为常见。“法定使成”是以规定或制度形式加以认定的,这些规定或制度是强制性标准,还有些是行业标准,在行业内、管辖范围内普遍执行。如我国现行的党政公文。5.为什么说应用文与生俱来就具有社会性?一是应用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应用写作的内容、载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变化的;三是应用写作的撰写、颁布、实施到反馈的过程,无不反映了应用写作的社会性;四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应用文的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成为全社会每个人手中的工具。应用文的社会性也就日益突出。6.简述应用文科学性的主要表现。一是应用文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是社会实践经验的结晶。二是应用文是真实的要求也是其科学性的表现。三是应用文的结构、格式、语言等都有特殊要求,都讲求一定的规范性,要遵循有关规范或规定,这也是应用文科学性的表现。第二篇1.代言作者:即以代替别人撰写的撰稿人身份从事写作活动的人。2.应用写作的责任者:指对应用文写作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富有责任的人。这种责任,即可能是写作责任,也可能是阅读责任;既可能贯彻责任,也可能知照责任;既可能是办理责任,也可能是知晓责任。3.群体作者:指两个以上的写作者形成一个群体,从事某一“特殊需要”的写作活动。群体作者一般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朝着既定的相同目标前进。群体作者一般用来从事较为复杂的应用文写作,分为并列型群体作者和偏正型群体作者两种。4.应用文的文本作者:即应用文的署名者。这公务文书中,应用文的文本作者多呈现与写作者的不一致。5.法定作者:即写作形式上的主体是那些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义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定作者是应用文的署名者,既形式上的作者,不一定是撰写文稿的文字工作者,即应用文的实际写作者。这些文稿的实际写作者即可能是代言作者,也可能是群体作者。这类作者主要体现在党政公文中。6.逐级行文:按照机关单位关系一级级行文,一般情况下,机关单位应逐级行文。7.多级行文:指行文时同时向不同级别的机关单位行文。有时为了使公文迅速的传达至有关机关单位,上级机关有权采取多级行文和直达行文的方式。如主送“各市、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省各部委办厅局,各直属单位”就是多级下行文。8.指定性读者:指被指定必须阅读某一应用文的个体或群体。一般来说,指定性读者的组成是固定的,读者的自觉意识被特定形式或要求剥夺,根据某种规定,他们必须阅读特定的应用文文本。9.指向性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应用文文本的个体或群体。10.约定读者:根据应用文的文种、内容或特定关系、特定身份等的特别约定阅读应用文文本的个人或群体。简答题1.应用文写作的作者与应用文文本形式的作者有何不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写作者包括代言作者、群体作者、个人作者,文本作者包括法定作者、个人作者。因为应用文的写作者不一定拥有在应用文上署名的权力,尤其是职务行为中代写的各种公务文书。2.应用文读者有什么特点?(1)功利性读者意识(2)时效性读者意识(3)针对性读者意识(4)保真性读者意识3.应用文的实际写作者主要有几种类型?(1)代言作者(2)群体作者(3)个人作者4.代言作者要写好应用文,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摆脱自己,要站在被代言者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二是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既要让自己进入角色,了解特定角色的工作范畴和工作内容,又要积极主动的发挥个人创作的能动性;三是要学习角色的话语特色,从角色角度合理的进行应用文的表述。简单的说,角色定位得当,角色表述得体。5.公文的发文者与收文者之间构成的工作关系分为哪四种类型?(1)同一组织系统中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即机关单位性质系统,同属于一个系统,发文者与收文者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既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既所谓的隶属系统关系。(2)同一专业系统中的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3)同一组织系统中的同级(平行)关系。如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各市人民政府、各部委办局之间的关系。(4)不同组织系统中的任何单位之间不相隶属关系。这种性质比较复杂,不相隶属单位之间既可以是职级上的上下级关系,也可以是职级上的平级关系。6.简述公文常见的发文形式。逐级行文、越级行文、联合行文、直达行文等。7.简述应用文读者的种类。(1)按照读者的接受状态分:应用文的读者分为指定性读者和指向性读者。(2)按照读者的身份分:应用文的读者分为法定读者、约定读者、自由读者。第三篇1.文本:对使用多种语言文字的同篇文书的区分。应用文的文本,指用某种语言写成一篇完整的应用文。从理论上来说,文本可以分为行文文本、译文文本、第三文本三类。2.广义的材料:指作者应付生活、用于实务、办理事务的过程中认知、搜集的全部观点和现象,亦即所说的素材,他的内容庞杂、内涵广泛、良莠不齐、真假相杂,对这些材料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提炼、集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3.狭义的材料:指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并写入应用文中的各种事实现象和理论论据,它是支撑主旨的重要因素。4.结构:文章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结构包括外在格式和内在要素模式两部分。5.应用文的格式:应用文表现形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各自在文中的位置,也包括应用文的用纸、留空等。6.语体:即语言的体式,他是应用文载体的静态观照。7.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应用文载体的动态观照。简答题1.简述公务应用文的文本所具备的特征。一是能满足公务需要,是机关、集体意志的体现;二是其主体必须是机关单位或团体;三是其文本具有固定格式和法定效力,文本格式规范,有一定的约束力。2.简述私务应用文的文本所具备的特征。一是写作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私人交流的需要,文本格式相对来说要求不严格,一般采用习惯性的文本结构形式;二是其主体多为个体,用语的个性化色彩较为明显,感情色彩较浓,甚至有泛文学化的倾向;三是内容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阅读对象更加私人化;四是表达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段话,几个字甚至简单的标点都可能构成应用文。3.简述一篇规范完整的应用文的内容要素。一篇规范完整的应用文一般由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四个要素组成。4.简述应用文主旨的特殊要求。一是准确客观;二是鲜明直露;三是单一集中;5.简述应用文材料的具体要求。一是准确真实;二是典型具体;三是要新颖;6.应用文文本如何做到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结构整一?一是围绕应用文的主旨安排结构,所有材料围绕主旨展开;二是要考虑到不同应用文体对结构的不同要求;三是反映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规律;四是选择较好的视角和叙事角度。7.简述应用文最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一是纵式结构;二是横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8.简述应用文语言的特殊性。一是超前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二是庄重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是明快性与完整性的统一。9.简述应用文的语言的特殊要求。一是准确;二是得体;三是简练;四是质朴。10.安排应用文文本的小标题要遵循哪些原则?一是要有大致整体的句式;二是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是要从实践中来,深入浅出;四是要进行提炼,让小标题富有新意;五是小标题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11.简述应用文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一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有些现实情况非常的复杂,一定时期内很难将其准确化,只有通过模糊语言才能把这些异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体现出来;二是社会活动本身是动态的,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一些应用文必须具有超前的预测性,必须运用模糊语言;三是思想转化外部语言是会出现“文不逮意”的现象,只有使用模糊笔法,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机关意图,传达真实情况。四是应用文的受众心理决定了某些应用文不便直陈其实;五是出于应用文写作者对情况不甚了解,可以用模糊语言弥补行文中遇到的不必要的或由于考虑不周而带来的后果。第四章1.应用写作的物化过程:指应用文写作动机的产生到写作实物表达的过程。写作过程应该从两方面加以体现:一是写作客体的需要过程,亦即为什么要写作;二是写作主体的物化过程,亦即写作主体的如何写作。2.“物化”:用文字将客观需要和思辨分析表达出来的过程。他是应用文写作由萌发期、模糊期到明朗期的重要转变。“物化”过程是“织”的工作,包括文种选择、模式确认、撰制提纲、表达成文、修改定稿几个部分。3.签发:是机关负责人从法律上对文稿的最后认定。公文文稿一经签发,从文字表达的过程来讲就基本完成,签发是公文物化的最后手续。公文如果未经领导人签发,不能成为定稿。简答题1.简述应用文写作的客观动因。一是管理公共事务;二是处理日常杂务;三是应付日常生活。2.简述应用写作的物化过程。(1)“知”——应用写作的起因;(2)“思”——应用写作的孕成;(3)“织”——应用写作的物化。3.应用文在“思”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哪些问题?一是运用逆向思维摆脱心理定势;二是运用发散性思维摆脱封闭状态;三是运用对象化思维摆脱自我意识;四是运用立体思维摆脱单一思路;五是寻找实际生活的热点、难点、增长点。4.“思”的过程要注意哪几个原则?一是注意整体、全面认识事件、现象;二是思路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注意客观事实的连贯性、完整性;三是符合写作对象本身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5.“物化”的过程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