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的功能和作用我们从小就诵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知道《论语》是一部贯穿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当我较为全面地接触到这本书时,才走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哲理空间,才深思孔子之“礼”的重要意义。“礼”的最初含义是祭祀鬼神的仪式。《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这就是名物之礼,是一种外在的。往后衍生出礼乐、言行礼仪、典章制度等等。孔子为“礼”身体力行,并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简单的问句,道出“礼”之根本——“仁”。发自仁爱之心的“礼”,才能给予社会积极的推动作用。内心不仁义,不恭敬,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所以,孔子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对于孔子之“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弘扬的呼吁,也有批驳的声音。我认为“礼”在当今社会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下面我将根据《论语》的原文,从“礼”对于个人和对于社会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阐述。一、“礼”之于个人1、“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君子虽博学好文,但也需要礼来立身,需要礼来约束、平衡自己,才能不违背道。一个人不知言行之礼,粗鲁的行为会给他降低印象分;不知谦虚之礼,就会骄傲自满,迷失自我;不知谦让之礼,学识再高也不能得到众人的敬佩,也无法了解别人的快乐。“礼”使人走向道德的自觉。克己复礼,得以修身。2、“礼”对个人行为的平衡作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说,恭敬而不明礼,则会辛劳无功;谨慎而不明礼,则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明礼,则会发生动乱;直率而不明礼,则会尖酸刻薄。就拿直率来说,向他人恰当地、坦然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让人觉得言行坦率,性格爽朗,不拐弯抹角。但若过度,就会显得突兀、莽撞、冒失,就显得冒昧了。“礼”指导了人们的“恭”、“慎”、“勇”、“直”等行为和性格,就像一根绳索,平衡着四者,符合中庸的原则。3、看清自己,做好自己,强化自己。万物各自蓬勃生长。太阳照耀天下,给予世间温暖与光芒。墙角的小花,也许不足以带来芬芳,却有点缀一个角落的色彩。无论是什么身份,都应该认清自己,踏实做自己。有梦想,却不代表要妄想地僭越他人。你可以超越自己,却不该妨碍他人追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之礼,在于富国强民;大臣之礼,在于忠心、辅佐。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敬畏之“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与其追求仪式,不如真心缅怀。礼仪不是简单地走形式,“礼”的实践更承载着仁的追求。礼的根本,在于心,在于诚。仁心就是礼之根本。清明时节,我们都要祭拜先人。这不是封建迷信,也不单单是祭拜一堆白骨,而是怀着赤城与恭敬去追慕先人,进而激励后人前进。二、“礼”之于社会1、“礼”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在我个人看来,一个和谐的社会是需要“礼法并用”的,即有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约束人民的行为,也要知礼明礼来维系人民的精神。单靠法律、刑罚来治国,只会把国家得黑暗。严酷的刑罚使人民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更扼杀了不同的个人的天赋、志趣、能力和个人幸福。西汉《盐铁论·非鞅》中这样评论秦国的商鞅:“知其为秦开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所以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乐不能复兴,刑罚就不能适当,百姓也就不知所措。“礼”对法律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权稳定,百姓安乐幸福。我们时常说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却没有从根本上探讨过它的积极意义。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认为没有等级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等级,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万众一心必须通过专制才能达到,但这不能保证合理性和正当性。有分工的社会才会多样化发展,才能探索更多的领域。一个农民,本职工作是种地,他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但他没有治国才能,所以不应该参与国政的决策。一个处于高位的官员,应当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却不应该僭越位置,将手伸向国家财产。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是“违礼”之举。人应该踏实做事,安分守己。3、以“和”为贵之礼。“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基础。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人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上位者应礼贤下士。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赤胆忠心。君以礼对待臣,臣也会以忠心待君。“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位者厚待大臣,民风趋向淳厚,百姓也会走向仁德。综上,“礼”的积极意义是非凡的。也许有人认为,孔子之“礼”不适合战国的大争之世,阻碍历史推陈出新的发展。但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以现代的目光重新审视,它的功能和作用确实可取。我也相信,一个“礼法并举”的制度符合当今的治国理念,也是维护人民幸福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