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合院民居Part1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Part2建水传统合院民居(以团山民居为例)Part1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1.昆明地区的“一颗印”“一颗印”的典型平面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深八尺故名“倒八尺”。各间都有楼房。这种住宅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所以叫做“一颗印”。主要分布于滇中地区。“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的正房、耳房和倒座的组合形式严整有机,四坊组合的四个转角紧密相连,形成满角式的组合,而没有其他如建水、大理合院民居的漏角小天井。有学者在分析其形成的由来时,指出了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说昆明地区风大,为有利避风而发展了此种形式;另一个原因是见其外墙封闭而坚固,说是有利于防盗。除有典型的“一颗印”式民居之外,官渡还有一种“两间两耳”的“半颗印”民居,其规模较“一颗印”为小,供人口较少或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使用。2.大理丽江地区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2.1“三坊一照壁”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照壁在风水学上还有阻隔对门直冲的作用,起到了“档”的作用。右图为大理喜洲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式的白族民居,都是独立的封闭式建筑,一家一院,由大门、照壁、正房、厢房组成。下图为文明街某变形的“三坊一照壁”:由于受街道位置以及周边建筑布局的限制,该大门开在东边坊的一侧,照壁向南,布局紧凑,整个天井、楼梯以及照壁都很小。2.2“四坊五天井”四合五天井为丽江纳西族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藜光庐3.石屏的“四马推车”“四马推车”是一种一进两院式的布置,两进之间不是用过厅,而是用墙分隔。作这种分隔之后便形成了上、下两个天井和上下两个客厅(堂屋)。上、下天井和上下客厅有主次之分。从进门算起,居前的为下天井、下客厅,居后的为上天井、上客厅,会见一般客人在下客厅,只有贵宾和至亲好友才迎至上客厅接待。这是一种规模较大、将求气派的布局形式,多为较高地位的人家采用。4.建水的“三间六耳下花厅”花厅是建水合院的点睛之笔,加上双进路线的设置,使各部分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联系方便、自然,互不干扰,既充分体现“礼”制宗法观念在家庭生活空间上的影响,又巧与精神空间的开拓。花厅的设置一般供读书人使用。Part2建水传统合院民居建水民居注重表现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主要集中在城内和西庄镇,在城内以“朱家花园”为代表,在农村以西庄镇的“团山民居”为代表。——以团山民居为例1.团山民居“云南十八怪”早已为世人所接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建水县,同样有着自身特色的“十八怪”,其中一怪“寨中有城城中寨”指的就是建水所辖西庄镇团山村。团山村位于建水城西十三里。“团山”一词有风水宝地之义,在彝语有“藏金埋银”和“物丰气盛”的含义。从团山四周的地形走向来看,团山村背靠青山,西朝平坝,一派田园景色,难怪在这风水宝地上会筑建起堪称“乡村民居博物馆”的多幢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落。团山张姓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90~1406)由江西侥州府鄱阳(古读PóYì)县贸易入滇,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团山民居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显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从建筑布局看,团山民居一律坐西朝东,背阴向阳。不论规模大小,一律建成一个组合体,由“间”组成“坊”,由“坊”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院落群”,周围空缺处以围墙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每一个整体都由正房、耳房、花厅、照壁、独立式门等几个构建组成,在民居的平面布局上有反应纵向横向结合的“蔓生”形式,也有简单的组合体形式。该村落民居按照“前公后私”、“厅低堂高”的原则设计院落的结构,主要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形式组合体。规模及建筑布局团山的古民居建筑有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五大间”之说,一寺为大乘寺;三庙为上庙、下庙和家庙(张氏宗祠);厅是当时官人处理公务的“办公室”,民居中有此厅的就有八处,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以及门牌29、82号;“五大间”即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具有此规模的民居就有十二座,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知雯园等。寨门东寨门位于团山村东部,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占地45平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阁楼式三间单门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悬挂山顶,梁架为穿枋式梁架,每条屋脊翘角都有龙形螭。中间的屋顶略高出侧间,正脊中部有土黄色彩釉宝瓶。底层正中门洞的穿枋雕刻有麒麟吐玉书、如意和犀牛角。南寨门南寨门位于团山村的南部,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20平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炮楼式单开间单门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硬山顶,梁架为穿逗式梁架。二楼墙壁留有枪孔,是当时守家护财防御土匪劫掠的设施。东寨门张氏宗祠(家庙)张氏宗祠座落在村中央称“四方街”的小广场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再明白不过的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将一个团山村的古今及内涵作一清晰表白。皇恩府皇恩府位于团山村西南角,占地面积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六小天井、六个过道和二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计有房舍37间,且保存完好,是团山民居中二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皇恩府是纵向衍生的二进院,正房略高于耳房。其中一个漏角天井用作厨房,为了节省空间,二层设了楼层,但由于漏角天井空间较大,基本不影响排烟。主院中还有口井,可以满足生活供水需求。从院落盆栽和植物中不难发现建水居民对自然的需求,因此花厅的存在成了建水民居的特别之处。张家花园张家花园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包涵了云南民居中“三坊一壁照”、“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等传统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一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一进院为“三坊一照壁”,厅房正前为“三叠水”照壁,下设方形青石水缸和花台;两侧为耳放,是主人待客的场所,后有花厅,雕梁画栋,窗和屏门雕镂景致,图纹丰富,图必有意,意意吉祥,如“百子多孙”、“麟吐玉书”。“象呈升平”等,该院装饰华丽,环境优雅。二进院为内院,是自家起居、厨房、库房之地,厦廊环绕,前对花厅,旁有耳房,后有正房,是家眷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院落以“天井”为中心,体现方形的母题,梁柱和门窗雕刻精细大气,绘画、书法多反映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颇有“家训”风格。三进院为“跑马转角楼”,是长辈生活的正房,供奉祖宗牌位、举行重大祭祀活动都在正房,多为两层,厦廊环通,装饰或辉煌流金或古朴厚实,房屋的空间位序服从于人伦次序,住房的安排体现家长制的伦理原则。大门左边为花园祠堂,庭院宽敞,中有水池,石栏望柱雕镂精致,寓意丰富;祠堂坐落于及时级台阶之上,庄重典雅。在团山有“木屑比金子贵”的说法,说的是木雕屏门与格扇门:精致、富丽、繁复、透漏,成为那个时代比富的象征。张家花园的会客厅雕刻精美的六扇屏门,为三层镂空,镂工精巧,穿漏与浮雕结合自然,有各式吉祥图样、戏文人物等,如喜鹊报春,象呈升平,鹿望金珠,双狮戏球,松鹤延年……有传言,张家人当初悬重赏寻了一位外地木匠做此六门,酬劳是:一两木屑一两银,二两木屑二两银,三两木屑一两金,木匠精雕细刻历经十余年才算完工,于是这六扇门竟成了木匠生平绝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