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汇编一、扶贫开发攻坚战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事背景]2020年1月19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透析考向]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和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精准的扶贫脱贫政策。[考向预测]人口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它资源的开发的利用等。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果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的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迅猛增长,水果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富农增收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云南省水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由于云南省水果的供给主体主要由分散的农户组成,加之水果本身的鲜活性、易腐性、易损性等特点,导致水果在流通过程中腐损率较高、流通效率较低。下图示意2016年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分布。(1)描述云南省水果种植的空间分布规律。(2)推测云南省水果业的主要运输方式,并说出推测依据。(3)从交通运输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云南省水果运输途中的弊端。(4)除改善运输条件外,请为云南省水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其他合理化建议。【答案】(1)水果种植空间分布广泛;红河(玉溪)水果种植面积最大,形成水果种植中心;大理、昭通形成次中心。(2)公路运输。农户较为分散,交通需求不集中,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该地以山区为主,公路建造成本低,适应性强,公路网分布广。(3)开辟水果运输绿色通道;加大冷冻、保鲜技术的研发投入;采用集装箱等形式,进行专业化运输。(4)发展水果深加工业,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开展果园游、采摘游等,丰富产业结构;培育良种,延长保鲜时间。【解析】本题以云南水果种植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改善水果在交通运输中的弊端的以及水果产业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学会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要求及结合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详解】(1)本题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从整体分布状况、极大值、极小值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分布图并结合图例判断,水果种植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红河、玉溪、大理和昭通。其中红河(玉溪)水果种植面积最大,形成水果种植集中分布区;大理、昭通种植面积较低,形成次中心。(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判断,结合云南水果种植的特点、云南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三者进行综合判断。结合材料、云南省水果的供给主体主要由分散的农户组成,说明种植分散且不成规模,交通需求不集中,应选择方面灵活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云南处于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况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河流纵横,这样的背景下,一是修建公路成本低,二是可以发公路运输方便灵活的特点。(3)结合材料分析,针对水果具有鲜活性、易腐性、易损性等特点,可以加强冷藏、保鲜技术的研发和投入;针对水果在流通过程中腐损率较高、流通效率较低等问题,可以采取专业化运输,成立专门运输水果的运输通道,同时可以不采取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方式,一是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是水果迅速投入市场;二是可以减少运输途中水果的损害。(4)本题考查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研究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延长水果的保鲜时间;二是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特色水果,并开展果园观光、采摘、种植体验等活动,也扩展产业结构;三是加强水果产业的深加工,延长水果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四是加强宣传,提高水果产业的知名度;五是树立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品牌水果。2.图甲为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乙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答案】(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或西北多,东南少)。(2)6~8月份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解析】(1)从图甲可知,该省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且西北部较多。(2)根据图乙可以看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在6~8月;滑坡泥石流往往由暴雨激发,而这几个月份正是云南降水较多的时期,故易引发滑坡泥石流。二、东非蝗灾[时事背景]2020年2月初,根据外媒消息报道称,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爆发了严重蝗灾,近万顷粮食被吞食。有数据显示,此次蝗灾蝗虫的数量超过3000亿只,在距离事发地的数里外都可清晰听见蝗虫飞行时翅膀的振动声音。每次蝗虫的出现,都是遮天蔽日的,太阳亦为之失色,一派末日的景象。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非洲之角是此次蝗灾的重灾区,其中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遭遇25年来最严重蝗灾,而肯尼亚正经历70年来最严重蝗灾。大家看看这次虫灾的元凶“沙漠蝗”[透析考向]蝗灾是一种生物灾害,蝗灾带来的危害,蝗灾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如何防治蝗灾等将会是考查的重点。[考向预测]1.下列灾害中与干旱相关联的是()①地震②森林火灾③蝗灾④泥石流⑤水土流失⑥荒漠化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震属于地质灾害,与干旱没有关联,①错;干旱导致草木枯黄,可能诱发森林火灾,②对;干旱导致蝗虫孳生诱发蝗灾,③对;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一般是暴雨等多重因素诱发,与干旱关系不大,④错;水土流失是由于植被破坏等因素导致,⑤排除;干旱致使土壤水分长期缺失,导致土地荒漠化,⑥对。故该题正确答案为D。2.下面那种灾害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A.地震B.台风C.寒潮D.蝗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蝗灾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考点:本题考查蝗灾危害的严重性。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我国历史上造成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蝗虫灾害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3.材料一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材料二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成因。(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4)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中曲线形态,我国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次数最多,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发生。因为我国夏季气温高,植被丰富,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植被少,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2)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蝗神庙的数量,反映了区域蝗灾的程度。根据材料二图中蝗神庙的分布,我国蝗灾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出露的河床、湖底,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主要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只要条件适宜,蝗虫会大量繁殖,蝗灾会卷土重来。三、乡村振兴战略之新型农业[时事背景]近些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一些新型农业类型不断出现,其中一种名为“认养农业”的新农业模式走红全国,如在辽宁省盘锦市某镇,当地农户瞅准了“认养农业”的发展潜能,实行“农旅结合,共同发展”的模式,将农业认养开展得如火如荼。“认养农业”是将农产品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对象,以体验、互动项目为卖点,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风情民宿进行整合包装,再打包兜售。辽宁盘锦的“认养农业”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一,农民与消费者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第二,“认养农业”模式,是城市的消费者和农民直接取得联系,市民和农民签订一份合同,整条产业链由过去的“产供销”变成了“销供产”,农产品滞销难卖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消灭了中间环节,农民的利润也显著提升,这就是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第三,在消费需求的倒逼下,农民必须主动提升农产品安全标准,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对待土地和农作物。唯有农产品的优质,才能换取市场的优价。除“认养农业”之外,还有庄园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多种类型。[透析考向]1.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2.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考查发展新型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向预测]微农场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灵活、规模适度的农场,其生产管理主要指对营养液加液时间和次数进行调节。如图示意某微农场系统。据此完成1~2题。1.形成微农场的主导因素为()A.劳动力B.市场C.科技D.政策[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微农场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的配制主要依据科技,故选C。[答案]C2.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植物生长旺盛期时,下列城市中营养液箱中加液次数最少的是()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解析]微农场无土栽培以蔬菜、花卉为主,蔬菜、花卉的大部分根系生长在营养液中,通过营养液提供的养分、水分等生长。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某地植物生长旺盛期加液次数最少说明此时该地营养液消耗较慢,即此时该地蔬菜、花卉生长速度较慢或蒸发、蒸腾速度较慢,可推知此时该地的气温较低、光照较弱、降水较多,然后结合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江淮地区为梅雨天气,可知该地最可能为位于江淮地区的上海,故选C。[答案]C我国某村庄原来低于25°的坡地(65hm2)全部栽种黄烟,大于25°以上的坡地开垦了10hm2玉米田。近年来,该村庄为了继续陡坡耕地种植,逐步推广了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每隔4m沿等高线高密度种植双行生长快、耐刈割、萌蘖力强的木本固氮植物,农作物及其他经济植物种植在篱间带上,当植物篱长至1m左右时,从距地面30~50cm处刈割。如图示意该村庄目前植物篱模式下农业发展流程。读图完成3~4题。3.该村庄陡坡耕地需要继续种植的原因是()A.科技进步,农业受自然条件制约减弱B.气候湿热多雨,洪涝灾害频繁C.可耕作土地不足,难以满足农业需求D.畜牧业规模缩小,饲料需求减少[解析]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多,人们不断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该村庄陡坡耕地需要继续种植的原因是可耕作土地不足,难以满足农业需求,选择C。[答案]C4.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的影响是()A.植物篱与农作物争光,作物产量和生活燃料供应减少B.25°以下坡耕地直接土地产出效益明显增加C.坡耕地稳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带动畜牧业发展D.水土流失减弱,培肥作用增强,土壤肥力上升[解析]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在陡坡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固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