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官府藏书年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各代官府藏书年表一、各代官府藏书之探微商朝(约前1711—前1066年)开始出现正式意义的骨质典籍。据《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古人有意识地收藏、整理甲骨文字,成为藏书活动之真正开始。早期文献形式除甲骨外,还有青铜器铭文、石器、玉器、陶器,甚至最初的竹木简牍、缣帛等。商朝储藏典籍处所为宗庙。《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下》注载:“典藏受之天子,传自祖先,藏诸宗庙。”掌管早期图书档案之官吏称为“史官”。史官负责著作、整理、加工、典藏等诸多事务,尤以记录、保存史实为重。约前1312—前1066年(帝盘庚—帝辛),也就是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至商朝灭亡期间,文字记录的载体以甲骨为主,且集中藏于安阳小屯村,以“龟室”贮藏,到了近现代人们大量发掘,史家称之为“殷墟甲骨”。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周朝藏书处所为龟室、图室、太史府、盟府、上庠。其龟室专门贮藏甲骨文献;图室储存青铜器、石器、玉器、陶器,及竹木简牍、缣帛等文献;太史府藏有法典、档案、盟誓、券书;盟府则专收盟约。周王室及各国家机构,设立搜集保管文籍资料之人员。即所谓“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周代官府中则设置府、史、胥、徒等职,负责管理典藏图册与档案资料。(《周礼注疏》)周代的还有“司书”一职,专门“掌邦国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周礼注疏》)据《周礼》记载,官府藏书“设官分守”。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管六册,即政治事务、教育风化、礼仪形制、军事事务、法律条文、工程建筑等,并由大史总其责。西周甲骨集中藏于周原一带,即今陕西歧山凤雏村。周时重要通行典籍为《春秋》、《世》、《诗》、《语》、《故志》、《训典》等,流传广泛,亦为官府、私人藏书重点。春秋(前770—前476年)各诸侯国自立史官,储藏典籍,藏书处所仿照周王室,设于宗庙和太史府,并建盟府以藏盟约。典籍管理人员也一如周王室所设,有天府、太史、小史、府、史、胥、徒等。国家典籍此时皆藏于宫府。《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国之典也,藏在盟府”。秦国最早设史藏典,鲁、齐、郑、卫、赵、楚、魏、虢等纷纷效仿。史官大多以有学之士担任,秉笔事君,亦开始自藏典籍。《史记•秦本记》春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晋侯使臣韩宣子曾于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十五年》载,晋国太史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其为何没有贡物?谈答曰,晋国从未接受过周王室赏赐,故没有贡物可献。周景王指出,从晋国始祖唐叔开始,就受王室赏赐。又问其姓氏来源,籍谈答不上来,周景王遂告诉他,其九世祖“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景王又问“‘女(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无以对,宾出。王曰:‘籍父其王征乎,数典而忘其祖”。意为其谈起国家的礼制掌故来,把自己祖宗的职守(掌管国家史册)都忘了。此即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李耳,世称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庄子•天道篇》)。亦有称柱下守藏史(《儒藏说》)或柱下史(《汉书•艺文志》)。按现代意义论之,老子当为最早之图书馆管理员。前479年(敬王四十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卒。相传其整理《诗》,删修《春秋》,为《诗》、《书》作序,确定儒家经典,为中华文化传播发展贡献极大。亦善于藏书,以“六艺”为主,各国《春秋》史记达120多种。卒后,藏书被弟子供奉。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民间藏书开始增多。《韩非子•五蠹》载:“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鞅)、管(仲)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未者寡也;境内之民皆言兵,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前361—前338年(周显王八年—三十一年),秦律中规定,“挟书者族”。是为秦孝公采取禁止民间藏书之措施,也是藏书史上首次禁书令。前359年(周显王十年),秦孝公三年,“商君教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焚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韩非子•和氏》。此为中国古代焚书最早之记录。战国纵横家苏秦,有藏书数十匣。曾10次上书劝说秦王无效,狼狈回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战国策•苏秦列传》)。最后佩六国相印而返故里。惠施为梁国相,博学强记,多私人藏书。《庄子•天下篇》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即“学富五车”典故之来源。秦代(前221——前206年)秦统一中国过程中,也建立起宫廷及政府藏书机构,掌管图籍秘书之官员封为御史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载:“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所言明堂、石室、金匮均为秦朝国家藏书之所。秦官府藏书已有较大规模。其图书来源于秦多年收集和缴获原六国官府秘藏。以儒家经典、百家之言、秦国史记、典章律令、舆地户籍、兵家秘书,以及医药、卜筮、种树诸内容为主。秦朝藏书由内廷与政府分别管理,井然有序。其宫廷所藏主要供皇帝阅览、利用,由御史执掌;政府藏书按职能部门分掌,郡县图籍、户籍、计簿等由丞相府掌管;律令图书藏于御史府;各国史籍、盟书由史官分掌,《诗》、《书》及百家书由博士官管理。“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之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因方士侯生、卢生讥议秦始皇“刚戾自用”、“贪于权势”、“专任狱吏”,博士“备员弗用”,并相约逃亡。秦始皇大怒,遣御史问案,诸生竞相举发,460余人受牵连,皆坑杀于咸阳。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于宫内大宴群臣,商议朝政。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皆采纳之,焚诗书,禁私学,杀儒生方士,史称“焚书坑儒”。孔鲋收其家所储《论语》、《尚书》、《孝经》等书,藏于旧宅墙壁中,隐居嵩山。至汉武帝时,破孔宅旧壁,得见其所藏之书,皆古文儒经。前206年(秦二世三年)楚王项羽入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宫府所藏典籍,随灰飞烟灭而不复存在。十月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以藏。有《史记•萧相国世家》曰:“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西汉(前206—25年)高祖时(前206—前195年)萧何督造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造麒麟阁,贮存贤臣画像等典籍;造天禄阁,庋藏其他典籍。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西汉一朝藏书基础。此外,在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理官等处也有藏书。汉朝初年政府藏书处“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密室之府。”(《汉书•艺文志》)前124年(元朔五年)武帝检查国家藏书,发现“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乃命丞相公孙弘广求天下之书。设置太史,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致使数十年后,书积如山,各类典籍增至33090卷,从而巩固了皇家藏书的基础。前93年(太始四年)于孔子故宅墙内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孔安国为孔子后代,悉得其书,并献之朝廷。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竹简之记载。前73年(本始元年)文不识家富藏书,尝给予匡衡图籍以助其学。“(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葛洪《西京杂记》)前66年(地节四年)太常官苏昌以职务之便,将国家藏书借与大司马霍山抄写,遭免官。霍氏欲“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汉书•霍光传》)。帝终不允,且寻机以谋反之罪将霍山处死。前32—前7年(成帝时)成帝在原萧何所造石渠阁内庋藏秘书。东平王刘宇奏求成帝,欲观览《史记》和诸子百家书。帝听从大将军王凤所言,严守秘藏,终不借予。前26年(河平三年)八月成帝命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又遣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刘)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汉书•经籍志》)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领校国家藏书,并撰成《别录》20卷。其为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提要之汇编本,由刘向校书时将所著录图书简要内容抄奏皇帝后,又另抄留一份,积累而成。前7年(绥和二年)四月哀帝使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典领《五经》,于是歆将藏书迁至天禄阁整理。前5年(建平二年),刘歆编成《七略》7卷。此书在其父《别录》基础上撰成,除辑略外,另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6大部(大类),38种(小类),634家,著录图书13397卷,图45卷。《七略》成为西汉国家藏书总目录,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图书分类法。23—25年(更始元年—三年)王莽败死后,未央宫及其典籍遭焚毁。至25年(建武元年)夏,赤眉军攻陷长安,其他宫阙典籍也被焚烧无遗。东汉(25—220年)25—57年(光武帝时)光武帝刘秀喜好经术,极力搜讨。“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集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图书),云会京师(洛阳),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至。”自此以后,藏书三倍于前。《后汉书》58—75年(永平间)贾逵为《左氏传》、《国语》解诂51篇,上疏呈进。显宗(汉明帝)重其书,写藏秘馆。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58—75年(明帝时)建兰台、东观等政府藏书机构,并设兰台令史(官府藏书机构之管理官员)等掌管藏书事务。又设仁寿阁皇室藏书,其后再设辟雍、宣明、鸿都等藏书,命班固、傅毅等典掌。明帝遣使赴大月氏,携带《四十二章经》等佛经归国,并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内。是为政府收藏佛经之最早记录。62年(永平五年)班固升迁为兰台令史,主持校理国家藏书,贾逵、傅毅、孔僖、杨终等人先后参与此事,历时20余年。由此编制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至92年(永元四年)班固卒。其撰著《汉书•艺文志》1卷,为史志目录,记载汉代藏书之盛,是在《七略》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著录共计596家,13269卷。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之书目和目录学文献。67年(永平十年)蔡愔于大月支请得叶迦摩腾、竺法兰两僧,以白马驮载佛经42章及释迦牟尼立像1尊以归。次年,在洛阳建寺,且以“白马”命名(即今白马寺),经书则藏于兰台、石室。此为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在中华大地传播之标志。76—88年(章帝时)汉章帝“诏求亡佚,购募以金”(王充《论衡》)。是为历史上首开货币征书之先例。107—122年(安帝时)邓皇后主持进行了政府藏书之校理工作,历时10余年,成绩显著。159年(延熹二年)桓帝设置“秘书监”。为政府藏书管理机构,隶属于太常,专事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秘书监设官一人,秩六百石,下设校书郎中、校书郎。(《东观汉记》)170年(建宁三年)蔡邕是年拜郎中,校书东观。175年(熹平四年)蔡邕始刻“熹平石经”。灵帝许之,光和六年(183)刻成,立于太学门外。所刻经书,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汉献帝从洛阳迁长安,使汉朝近400年积累之图书散失殆尽。“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才七十余乘。”而其半道“复弃其半数”。(《后汉书•儒林传》)192年(初平三年)藏书家蔡邕卒。尝校书于东观、兰台,聚书近万卷,多得之于帝所赏赐或秘阁所抄,且有世所罕见之本。晚年将藏书载车数辆,合6000余卷,赠予王粲。21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