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兆武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Tell:13633357796Email:leizhaowu2004@163.com污染物控制现状及减排潜力主要内容一、污染物总量控制二、水污染源总量控制三、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四、固体废物与废物资源化五、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六、放射源调查及污染防治七、环境监管能力八、减排潜力分析一、污染物总量控制1.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成功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一是排放总量控制有着严格的范围和科学的目标;二是具备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三是具有与排放标准相配套的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四是建立起促进污染物削减的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适合于全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区域性而非局地性的污染物;可监测、可统计、可考核,有基础;控制对象是一次污染物,最好也不是混合型污染物;有治理减排途径,减排技术经济合理,经济负担可以承受。国家排放总量控制模式理论上说,国家排放总量控制是一个特定污染物覆盖所有排放源下的总量控制,由于目前技术支撑能力的限制,国家总量控制很难建立在环境容量基础上,很难与环境质量密切挂钩。建议;十二五期间,除了COD和SO2实施国家总量控制之外,其他污染物慎重选择国家或全国性排放总量控制模式。区域排放总量控制模式区域排放总量控制是指满足特定区域给定环境质量目标下允许的最大排放总量,或者分阶段达到允许最大排放总量的目标排放总量。这实际上就是区域环境容量下的排放总量控制,简称容量总量控制,比较适合地方环保部门采用。区域可以是城市、流域、行政辖区甚至就是划定的区域。建议十二五期间,特定城市、特定江河、特定湖库都可以采用一市一总量、一河一总量和一湖一总量,实现比较科学的区域总量控制。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模式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是指一个特定行业,甚至该行业特定数量污染源范围下的,对特定污染物采用的排放总量控制。行业排放总量控制比较容易确定排放总量目标,同时也比较容易分配总量指标,如根据行业排放绩效公平合理地分配排放指标。建议十二五期间,对SO2和NOx实施行业总量控制,制定行业总量减排实施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十二五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是总量控制中一个长期争论的、没有科学结论的话题。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问题,重要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竞争力乃至地方政府领导的升迁密切相关。十二五期间,应区分国家、区域、行业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机制,争取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相对科学、合理、公平。2.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技术建立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意义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从环保管理角度上大致分为:1987-1997年,从污染物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1998-2005年,从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转向环境容量总量控制;2006年至今后,正式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三个阶段。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等,把区域环境管理建立在以提高环境质量、控制排污总量为基点的体系上。它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科学性、管理性、法规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环境保护工程。不仅有利于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对于各级环境管理、战略决策和城乡可持续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仅依靠单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所能实现的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绩效十分有限,而以关心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全面的管理过程和所规划的目标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由于资源过渡消耗而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是更理想和更有效的。开展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动态化管理技术应用研究,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二、水污染源总量控制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成因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分为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含镉废水、含汞废水、含酚废水、含醛废水、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城镇生活污水主要指城镇居民(含服务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员)由于生活利用而产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冲厕用水、洗涤用水、厨房污水等。这些生活用水量大、成分复杂,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就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农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失或随灌溉水进入各类水体,造成面源污染。对太湖、巢湖、滇池3大湖泊富营养化成因的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二者对总氮、总磷的贡献率占84%~90%。养殖废水及废弃物污染农村的畜禽养殖、水产鱼类养殖产生的污水往往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地污染了水资源。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废水浓度很高、恶臭严重并含有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原真菌),若人体接触到这些微生物,则易感染上各种疾病。突发性水污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通常是指由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等)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水体,致使水资源受到污染的突发事件。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贸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和机关单位及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归根结底是垃圾渗沥液透过土壤对地下水的污染。水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总体上可以分成3个方面:(1)对水体进行功能区划、明确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2)进行水体纳污能力计算;(3)根据水体纳污能力,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定额,并根据现状污染排放状况,提出为了达到水功能保护目标的污染源总量削减方案。“十二五”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湖泊水污染防治目标中国各重要湖泊均面临污染负荷重、营养物质本底高的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期内还可能加重污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充分认识湖泊水污染防治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有限的、可达的、阶段性的治理目标。从战略上来看,中国湖泊水污染防治在近10年内的主要控制方向是:严格保障现有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遏制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降低水体水质营养化指标浓度;逐步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在未来10~30年的主要控制方向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开辟备用水源;使多数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有所降低;对部分水质较好的湖泊努力提高水质类别,改善生态环境。在未来30年至长期的主要控制方向是:保障湖泊流域人民有安全、充足的生活生产用水;消除或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恢复湖泊生态环境。科学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全国“十二五”总量控制的发展趋势,全国总量控制将逐步从以有机污染为主转向营养化指标为主的方向,氮、磷指标将是“十二五”及后“十二五”阶段中控制的重点,其主要控制目的是消除湖泊及入湖河流水体黑臭以及消除湖体富营养化。其中总磷是控制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考虑到湖泊流域的人口密集、水质恢复困难,其总量减排目标应严于其他区域的总量控制目标。从湖泊长期水环境污染的趋势来看,重金属污染将成为湖泊环境的重要污染,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逐步开展重金属控制措施,逐步将其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加强环境管理目标指标为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必须提出控制污染源入湖的总体目标,对于可控可考核的氨氮指标提出总量控制要求。对于目前难以通过总量控制进行考核的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如要求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标准、提高运行率等。对湖泊流域提出严格的工业准入条件,禁止高耗水高污染行业进入。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出治理要求,如要求控制水产养殖面积、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等。三、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仍十分严峻,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SO2,NOx,CmHn及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已经出现。我国面临着新老交织、错综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上海市及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市等频繁观测到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现象,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NOx则成为上述城市的主要污染物,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呈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特征,这种污染状况在北京市、广州市和上海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沈阳市环境空气中也检测到有较高水平的O3。细颗粒物污染加剧,以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物为代表的二次颗粒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大气灰霾天数增加,区域大气能见度下降。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空气污染水平居高不下;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剧增导致氮氧化物污染加重;煤烟、交通、氧化型等共存导致复合型污染;大规模建筑施工等人为活动导致颗粒物污染加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使北方地区沙尘暴污染有所加重;致酸污染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个酸雨区;城市群效应导致区域污染态势加重;总量控制的科学管理思路是:在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以空气环境质量分区达标为目标,确定城市与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然后按环境容量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科学地提出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大气环境管理容量总量控制为技术手段,按不同目标建立不同层次(国家、地方和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管理模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根本目标国家层面:降低和控制重点行业特别是火电行业的SO2(包括NOx)排放,控制酸雨,并以酸雨污染的减轻为根本目标。城市层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并以环境空气质量的逐步提高和改善为根本目标。中央政府的总量控制管理制定和颁布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中央政府负责酸雨控制政策的实施;直接管理(发放、检查、执法等)酸雨控制污染源SO2排污许可证;制定总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包括环境质量评估规范、总量控制监测规范、污染源守法标准等;监督省级政府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中央政府不再给各省分配除酸雨控制污染源外的总量控制指标,各省不再给各城市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区域协调管理.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主,省一级的环保机构为辅,建立具有相对独立财权、事权的跨界环境管理机构,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区域协调管理中的地位。地方政府的总量控制管理省级政府负责批准城市级政府的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以及核查城市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报告;城市级政府环保部门管理地方大气污染排放许可证,包括发放、检查、执法等,同时自行决定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层次的政策管理重点在于对污染源的监控和对申报数据的核实.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政策指导制定可行的地方总量控制操作方案,注重政策在本地的可操作性,在方案中要合理体现管理费用,便于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本地的可操作性更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重点,对一般城市,不强调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制定总量控制方案。不同区域的城市差异控制;113座城市分类管理,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和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障碍寻找突破口,避免“一刀切”。完善国家酸雨监测网,建立国家火电厂SO2和NOx排放监控网,实现国家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有效监控。政策与标准实施分层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总量控制的法律支持依据,是总量控制政策实施的载体和总量控制政策具体细化到可操作层面的基础.国家从政策上应实施分层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国家层次的排放源许可证的核发;城市一级政府核发对城市控制的排放源许可证,城市环境管理部门根据排放规模及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2个主要因素确定许可证的发放对象.将O3纳入大城市环境空气常规监测指标和考核指标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制定8hO3质量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的8h标准限值均为0.12mg/m3,美国的8h标准限值是120ppb(0.157mg/m3)。汽车与环境污染对汽车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研制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