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_以_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_为例_葛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街道可步行性|9作者简介葛岩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唐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ExplorationonthePreparationofStreetDesignGuidelines:ACaseStudyonShanghaiStreetDesignGuidelines葛岩唐雯文章编号1673-8985(2017)01-0009-08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性极强的复杂工作。一条优秀街道的塑造,需要城市规划、交通设计、道路工程设计、沿街建筑设计及相关空间与设施的使用管理等环节的通力合作。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对统筹其中各个要素与环节具有重要意义。1 街道设计导则的源起、发展与相关实践1.1 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方面对街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升,为街道设计导则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完整街道的概念,强调街道设计要考虑各种交通参与者的需求[3];在此基础上,“多模式交通”理论提出,街道设计要考虑沿线功能需求[4];“街道城市主义”作为比较新的理论,提出发挥街道的连接作用,提升片区的功能和活力[5]。街道指在城市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1]。街道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人们通过街道来认识城市。更加安全、舒适、活动丰富的街道会大大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街道本身也提供了城市生活的场所,将便利店、菜场、理发店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与广场、社区公园串联起来。街道绿化提供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和迁徙廊道,对降低噪声、净化空气及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也有着重要作用。街道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增强社区吸引力、带动土地商业价值提升等推动经济繁荣[2](图1)。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综合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推动人性化街道建设、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导则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导则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为未来其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Streetisthemostimportantpublicspaceinacity,anditisalsothemostbasicpublicproduct.Theworkofstreetplanning,designing,constructingandmanagingiscomplexandcomprehensive.Thepreparationofstreetdesignguidelines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humanizedstreetandtomakestreetreturntopublicspace.ShanghaiStreetDesignGuidelines,learningfromtherelevantinternationalexperience,clearsitspositioning,guidingelementsandguidingmode,andembodiestheinnovationvalueinthecontentandorganizationofthework.Itprovidesareferenceforthefuturepreparationofotherstreetdesignguidelines.街道|设计导则|转型发展|以人为本|慢行|公众参与Street|Designguidelines|Transformation|Human-oriented|Non-motorizedtraffic|Publicparticipation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下达项目《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2016年)。10|街道可步行性1.2 街道设计导则的源起与发展2004年发布的《伦敦街道设计导则》(LondonStreetscapeGuidance)是世界上第一本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工业革命时期,伦敦作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交通政策转向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1994年,由环境部和交通部联合出版的《规划政策指引13:交通》,旨在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鼓励对环境影响小的替代出行方式。2003年,拥挤收费开始在伦敦市中心实施,并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受伦敦规划局委托,扬•盖尔(JanGehl)提出将伦敦塑造成一座适宜步行的世界级城市的概念,包括《伦敦街道设计导则》在内的一系列策略由此出台[6]。之后,美国、德国、纽约、阿布扎比、新德里等国家和城市陆续发布了自己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或类似导引,这些导引都反映了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需求,其共同点在于指导街道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人性化街道转型,促使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7](图2)。相比国外既有导则,我国的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层面,2013年底住建部发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导则》,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街道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受到重视。1.3 国内外街道建设实践在街道设计导则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外也开展了一系列街道建设实践工作。自2000年起,纽约交通运输部开展《安全街道设计》,聘请专业交通工程师团队通过改造来提升全市街道的安全性。10年内纽约交通事故发生率锐减30%,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率降低29%,纽约成了全美街道最安全的城市(图3)。哥本哈根由于市中心停车问题,部分城市广场一度成为私家车的临时停车场。为了提升城市风貌和街道安全,市政厅在别处开辟了大型集中停车点,解放了广场宝贵的街道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作为更新实施体系之一,在闹市区推行自行车旅游和自行车骑行的同时开展街道改造提升工作,得到好评。里约热内卢曾是巴西的首都,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与保险中心,人口密度极高。市政府街道改造工程伴随着诸如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开展,见缝插针地在市中心推进街道“去机动化”的慢行质量提升和街道风貌提升工作。近年来,我国也不乏对道路规划进行的人性化反思。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在前期规划中将路网间距规划为100m,交叉口半径基本控制在10m以内,形成了良好的“窄街密网”格局;其他区域也进行了完整道路横断面规划的初步尝试。对上海来说,当前路网格局已经形成,中心城道路资源基本稳定,针对这种特点和当前的交通状况,单纯增加道路宽度、增加机动车行驶空间,不但难度较大,也难以显著改善交通状况。因此,上海着手编制相关规划,完善慢行系统,提升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如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等。在黄浦区、衡复地区、桃浦科技智慧城也开展了大量街道品质提升的工作,在历史风貌道路整治、新区道路高质量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正是在以上相关工作的良好基础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作为全国第一本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通过具有创新价值的探索性工作,为未来其他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积累了实践经验。2 导则编制中的核心问题2.1 导则定位街道设计导则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位,不图1上海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资料来源:金山摄。图2部分国家及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街道可步行性|11设计要求的必要。该导则旨在明确街道的概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促进所有相关者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指导,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图4)。2.2 引导要素引导要素是指导则的空间引导对象。多数街道设计导则比较全面,将道路与两侧界面构成的U型空间及空间内的各项设施都纳入了引导范畴。但也有一些导则以部分对象为重心,如《德国自行车与步行设计导则》是以步行空间和骑行设施的引导为主;《纽约街道设计导则》是以路内空间的引导为主;同样是纽约市发布的《创造更安全的街道》,则重点关注主要道路设施的安全性。《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将引导要素分为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和沿街建筑界面4大类(图5-图8,表1)。2.3 引导方式引导方式决定了导则的主体内容。在既有街道设计导则中,有两种主要引导方式:一种是提出条线上的设计要求,形成条文,条文可以按照引导要素来归类,也可以按照目标导向来归类;另一种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建立街道的方法体系,即如何评价、设计、管理不同类型的街道。《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综合了两种引导方式。其一,以安全、绿色、活力、智慧为4大导向提出具体设计要求,按照“导向—目标—导引—措施”4个层次展开,导向之下形成若干目标,目标之下提出若干导引,再辅以措施及案例进行说明。其二,明确了街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与需求,针对各类街道的活动特点形成差异化设计建议,提出道路断面、街道平面及交叉口的推荐设计(图9,图10)。3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创新点3.1 设计理念层面(1)根植上海,体现地域特质上海是一座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国际大都图3纽约街道改造前后对比(左:改造前,右:改造后)资料来源:MakingSaferStreets《纽约安全街道导则》。图4导则的读者对象与应用阶段①①图4-图8,图10-图13资料来源为《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注释同导则面向的区域、内容、阶段和深度各有不同。国外既有街道导则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在定位上各有侧重点。有面向全国的,也有面向单一城市的;有的导则偏重工程技术层面的要求,如《伦敦街道设计导则》;有的专注步行或自行车等特定方面的设计,如《德国自行车与步行设计导则》;有的指导既有街道改造,如《美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其中,《纽约活力城市设计导则》以市民大众和设计师为受众,内容不深但较为全面,重在传播价值导向。基于当前城市发展阶段,《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既有统一价值观的刚需,也有提出基本12|街道可步行性上海导则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将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复兴街道生活”。作为上海城市数量最多、最为密集的公共开放空间,上海导则明确提出街道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达成这种转变,必须实现理念、方法、技术、评价等要素的一系列变革。在理念上,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不再把机动车的“排堵保畅”作为考量道路建设、管理的唯一目标,而是以实现人和物的积极、顺畅流动为根本目的。在方法上,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要求对道路红线内外进行统筹,对管控的范畴和内容进行拓展,设计范围从道路红线内拓展到红线以外的沿街空间。在技术上,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将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图5交通功能设施图6步行与活动空间表1《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引导要素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市,在开埠1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肌理和与之相对应的街道空间。上海导则作为一本城市导则,建立在对地域的深刻理解之上,反映了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发展需求。首先,《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上海导则”)编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