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空间演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基于自组织演化律的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分析小组成员于怡宁201412242953谷爱芝201412242959潘茜201422242972陈迪凡201422242975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现代(民国——今)古代(春秋——明清)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目录动力机制具体表现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扬州市概况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市、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总人口约460万。其中市辖区人口约121万。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千米。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在扬州瓜洲境内汇入长江。具体表现动力机制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从最初的城邑邗城起,扬州城市的空间不断变迁,城址推移,城区范围和城池规模也时有伸缩。具体表现动力机制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古代部分(春秋——明清)扬州古为干国,春秋为邗国,秦朝设郡,汉代发展为一方区域中心,隋朝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江南漕运和淮南盐运中心,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誉。清代,扬州在康、乾两代再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咽喉,达到了当时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巅峰,成为重要的都会城市。具体表现动力机制春秋时期——邗城当时的邗邑,被仅有一水之隔的强大的吴国所吞并。吴王夫差时,为北上伐齐,争锋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邗邑旧址上筑邗城,作为屯兵贮粮之所,并于城下开沟,连接江淮。汉代时期——广陵城吴王刘濞重筑广陵城,城周长十四里半。楚、汉广陵城仍旧在邗城旧址上,城址仍在蜀冈之上。城有东西二城门及南北二水关,城东、西、北三面环以深濠,南面以长江边的蜀冈断崖为界,面积约3km²。汉广陵城春秋邗城唐代时期——“一城两池”唐代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部分:子城座落在蜀冈上,是在汉广陵旧城基础上扩建,为官衙集中地;子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大街长1860m、宽11m,南北大街长1400m、宽10m,城周长约7km,建成区面积约5km²。子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内有十字街城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与街道相连。罗城位于子城东南蜀冈下的冲积平原,是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云集区。罗城平面呈纵长方形。南北长4200m,东西宽3100m,周长约有17.5km以上,面积约13km²。城内大小道路纵横交叉,构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唐代扬州城市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宋代时期——“一城三池”宋代扬州分为宋三城,即: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北宋时期沿用周小城为扬州府城,称为宋大城。城池选取了唐代扬州城比较繁华的东南角地区,占据了唐罗城一角可利用的城墙和战壕。南宋时期,扬州成为与金和蒙元对抗的前线,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由此在唐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堡城即宝祐城,主要用于防守来犯之金兵。之后又在堡城和府城之间,即唐罗城西北部筑夹城,以沟通堡城和府城,构成了三城南北相连的防御性城市布局。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明代时期——旧城与新城明代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是明攻占扬州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宋大城西南角基础上改筑成的,其东、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南以运河为界。新城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56年)。即在宋大城东南隅筑城与旧城相连,称为新城。新城东、南以运河为濠,北面挖濠与旧城壕及运河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总长8.5km,东西长2.2km,南北宽2km,城区面积约5km²。新旧两城并连,成为一体。清代时期清代扬州城延续明城格局、范围及规模,仅于旧城南门(安江门)外增筑了一段城墙,设置了通江门和水门。在通泅门外也筑拦马墙一段,曰“挡军楼”。右图为清朝后期同治年间扬州城区地图。该图中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街巷和建筑并重,详细描绘出一片扬州城区景致。至此,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商业区仍然集中在运河附近。扬州府治城图春秋时期至明清时期城市空间演进图小结扬州城是一座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古城,历经数度兴废。扬州城自春秋时期在蜀岗一带丘陵建城,经汉代的发展,隋唐的营建,至唐代达到鼎盛。唐末,藩镇割据,战火不断,扬州城慢慢衰败。及宋、明时期又得到一定的修缮和改筑,清朝延续旧制。清末,扬州经济逐渐衰落,城址亦呈逐渐缩小之势。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现代部分(民国——今)扬州城是老城叠新城的典型代表。建国以来,在明清古城基础上,城市空间向外发展,用地规模扩展迅速,尤其是向南沿江区域发展很快。具体表现动力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时期扬州城市形态的演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周围几个方向呈圈层式扩展,城市扩张的半径在3km左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末,扬州建成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此时期扬州城市发展方向为“西进南下”,即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经济开发区、西部新区的建设改变了扬州城市自隋唐以来一直沿蜀冈南下,依河而兴的形态演变规律。是扬州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倍有余,建成区从1980年代末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约55平方公里。21世纪初此阶段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依托主城,结合水系、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构建“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城市中心,西部分区中心、河东分区中心及瓜洲分区中心三地区分别形成城市副中心。如今,扬州市进入全面发展与快速扩张的时期,中心城市与江都乃至仪征的整合一体化趋势已经日趋明显,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越趋复杂,呈现“圈层+扇形+跳跃式”发展。2005年提出沿江城镇“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奠定了扬州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基础。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扬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形成、演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组织作为一只“无形的手”贯穿始终。城市是以自然系统(N)为基础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自然界的不断进化,人类诞生形成了社会系统(S),随着社会系统的不断进步,在科学技术(K)推动下,经济系统(E)从社会系统中独立出来,并为基础系统(F)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基础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人工系统,它不断的合理改造自然系统,又与之不断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城市演化发展的大循环。具体表现动力机制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具体表现•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自发性•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自生长具体表现动力机制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从自然条件来看,蜀冈一脉平坦、宽广又较周围高亢、干燥,宜于居住和建城。且以蜀冈为依托建城,城池有高屋建扳之势。南又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诸峰作为屏障,于此建城最为安全。同时蜀冈周围河湖密布,尤其是北边的雷破,既可供城市用水,又便于航运,邢沟又沟通江淮,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扬州城址位于蜀冈之上一千多年,充分证明了这一城址的优越性。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老城为中心圈层式发展从1949年至1980年代末,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几个方向圈层式扩展的特点,这个时期城市扩张的半径基本限定在3km以内,城市形态呈现明显的老城区—工业带—居住带的圈层式特征。老城区位于城市核心,数年来的圈层式扩张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文化与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扇形扩张新城西区副中心圈层式的扩展方式导致了“作茧自缚”的结果,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阻力重重;从中心向外突破、对老城区实施大规模的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面临古城保护的压力,城市开始寻找新的工业扩张空间。1990年代初,扬州提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的思路(简称“西进南下”)打破了扬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圈层式空间格局,转为定向“扇形扩张”的方式。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提出沿江地区应形成以扬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区、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发展格局。此阶段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江都市老城区西城新区港口分区仪征市区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依托主城,结合水系、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构建“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城市中心。西部分区中心、河东分区中心及瓜洲分区中心地区分别形成城市副中心。呈现“圈层+扇形+跳跃式”发展,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扬州市概况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古代(春秋——明清)现代(民国——今)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律解析动力机制具体表现动力机制•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空间发展的交通导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引导•地缘关系的诱导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气候条件的变化气候变化虽不是区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却对区域环境的演变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平面升降带来的变化。扬州是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从而导致城市演变的典型。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2个多月。公元2000多年前至今,气候大致经历了春秋至秦汉的温暖期、东汉初期的冷趋势、东汉末期到北宋相对温暖期以及从10世纪至今的寒冷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气温:从1961-2000年的历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1961-1970年的气温基本上呈现明显震荡下降的趋势,1971-1990年气温基本上是震荡走平的趋势,1991-2000年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80年代末开始的这种气温持续偏高,是扬州市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降水:从扬州1961年-2000年的逐年降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40年间,各年降水量均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同时也可以看出扬州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日照:从扬州1961年-2000年的逐年日照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扬州市的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呈逐年震荡减少的趋势。1978、1979年的日照时数创下了40年的峰值,而低谷则出现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照时数的年际变趋势化和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上呈现相反的走势。1961-2000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1961-2000年年降水量变化曲线1961-2000年逐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地形地貌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最高峰为仪征市大铜山,海拔149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