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3、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4、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5、人的心理活动都有其内部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人的需要。6、人格又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7、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8、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9、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10、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11、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有了各种感觉器官,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12、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13、人类有了思维,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14、心理的反应不是镜子似的反映,而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15、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既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16、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17、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可以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19、技能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始创于杜威和安吉尔。2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21、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22、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23、弗洛伊德认为:观点一,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观点二,他把所有问题归结为性;观点三,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24、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5、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传统学派之外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6、认知心理学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27、生理心理学观点: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28、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9、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2、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3、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5、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又可以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6、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通过它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7、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它们来自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都具有拮抗作用。前者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能量;后者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可以,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表现有密切关系。8、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9、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10、延脑是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中脑是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脑干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11、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12、大脑皮质四个叶:颞叶、顶叶、枕叶、额叶。13、惯用右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14、布洛卡发现“布洛卡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15、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第三节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3、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4、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5、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6、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7、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9、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其中,△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10、经验公式:以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那么,S=KlgR。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11、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12、怎样保护对暗适应呢?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镜。13、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14、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15、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16、一种感觉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17、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18、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能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19、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20、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21、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是隐性色盲而不是色盲,她只把色盲的遗传基因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女儿。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22、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23、人们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24、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25、听觉器官——科蒂氏器官。26、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27、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28、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味蕾。29、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30、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31、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32、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33、平衡觉又叫静觉。运动觉又叫动觉。34、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什么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的感觉。35、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36、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37、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38、格式塔心理学又提出了分组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39、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4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41、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等。42、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种节律叫生物节律。生理活动的节律引起了人的行为也表现出节律,也就是“生物钟”起了作用。42、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夜晚看到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谁都知道是云彩在移动,但视觉的效果却是月亮在动,这叫诱导运动。屏幕上的一个亮点,本来它并没有运动,盯着它看时,有时会觉得它在移动,这是因为光点比较小,周围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提供参照,容易产生这种自主的运动。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它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43、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44、从错觉的定义可以看出——①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②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③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第四节记忆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记忆的分类——①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如下五种:一是形象记忆,二是情景记忆,三是情绪记忆,四是语义记忆,五是动作记忆。②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③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3、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4、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5、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他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7、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8、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9、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段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表象的作用:①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②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③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10、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1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2、瞬时记忆有如下的特点:第一,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第二,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第三,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13、短时记忆的特点:第一,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第二,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第三,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时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第四,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1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