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心理工作室编第一篇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概述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健康心理活动的良好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较高水平的安全感。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环境;(2)智力正常。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情绪健康。乐观开朗;(4)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交往;(5)社会适应正常。能对环境做客观评价,能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6)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行动社会意义有正确理解,并能支配之;(7)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人格。立足现实,正确看待评价自己;(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角色。朝气蓬勃、勤学好问、喜欢探索和创新,举止言谈有修养。三、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标准1.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患了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患是一个缓慢转化的渐进过程,反之亦然。3.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痛苦和烦恼,但随着自我的成长、经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这些痛苦和烦恼都会释然。第二篇心理问题的分类一、心理异常概述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心理异常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其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二、心理异常的分类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或者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不适应。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3.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种类很多,表现各异。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三、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1.焦虑症焦虑症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起病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1)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常没有明显诱因,缓慢起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两组症状。①精神性焦虑持续存在不明原因的恐惧、烦恼、紧张不安,表现为做事时心烦意乱,缺乏耐心;与人交往或谈话时急切紧张、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感到六神无主,惊慌失措;即使休息时,也感到烦躁不安,坐卧不宁,过分警觉,甚至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有时脑子里呈现一片空白;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②躯体性焦虑常与精神性焦虑并存,多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心慌、出汗、胸闷、气促、口干、便秘、恶心、尿急、尿频、头晕、皮肤潮红或苍白等。有的还可以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等症状。自觉肌肉紧张,无法放松,可伴有肌肉紧张性疼痛,疲乏无力,眼睑、面部肌肉抽动,双手指细微震颤等。(2)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失控感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好像死亡将至,为此奔走、惊叫,四处呼救。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高度警觉,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一个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发作后仍心有余悸,产生预期性焦虑。不过焦虑的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恢复。2.恐惧症恐惧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临床表现为:(1)广场恐惧症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幽室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异。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社交焦虑、人格解体等症状,若不有效治疗,症状虽可波动,但一般会转入慢性。(2)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为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所有情境。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和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3)特定恐惧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在厕所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治疗、目睹流血或创伤,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促发惊恐的具体情境。特定恐惧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不波动,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惧情境的难易程度。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是疾病恐惧的常见对象。其中的血液—创伤恐惧与其他恐惧不同,它导致心跳缓慢,有时出现晕厥,而不是心跳过速。3.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多数缓慢起病,无明显诱因,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或强迫意向,常伴有强迫动作或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以集中症状兼而有之。(1)强迫观念强迫观念为基本症状,也最常见。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系来自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常见的有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强迫性对立思维等。(2)强迫动作和行为强迫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性反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清洗等,也有的患者表现为重复某一在别人看来不合理、甚至可笑的动作,称为强迫性动作。有的患者做某件事情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丝毫不能违背,如穿衣服时必须先穿左侧或系扣从上到下,一旦有错,必须重新开始,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此时精神痛苦可相对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3)强迫意向患者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患者明知道不应该,自己努力控制,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如患者总有拿刀杀自己的家人的冲动等,尽管这时内心冲动十分强烈,但却从未付诸行动。4.疑病症患者担心或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超价观念。多数为缓慢起病,常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以疑病症状为主,伴焦虑、抑郁情绪,还常伴有各种疼痛。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特别关心,对身体各部的感觉十分关注,进而怀疑自己有病,要求医生或亲人同情,虽经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发现,仍担心、怀疑检查结果是否有误。因此,患者四处求医,反复检查,常寻觅所谓的验方、偏方,同时,又怀疑其疗效。大多数患者疑病症状单一固定,也有个别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病程冗长,常导致社区功能受损,治疗效果较差。5.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患者本人可能会反馈大脑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付;患者不仅开始自我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