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一、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十二五”期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先试,全面提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本规划思路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结合海峡西岸优势,按照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5年多来,福建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福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海西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一)“十一五”发展成就1、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5年多来,福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左右,其中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预计到20102年底,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已达到3万元,首次超过4000美元,提前两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十一五”前三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4%,早在2007年就提前实现财政总收入超1200亿元、基本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超700亿元的规划预期目标。2009年起,我省财政收入增幅可能趋缓。预计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有望达到1800亿元。2、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前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8∶48.7∶38.5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我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龙头企业品牌主体作用更突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化水平继续提高,软件产业增长强劲,创意产业开始起步,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骨干软件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1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起,其产值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力度加大,消费拉动有所增强,出口保持增长。在投资拉动方面,持续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引擎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2008年底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7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500亿元。重点3项目在巩固夯实农业水利基础、全面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体系持续壮大、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协调推进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39.6万千瓦,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形成“两纵四横”主通道,到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已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快速干线铁路。温福铁路通车、福厦、龙厦、厦深、向莆等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2009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生产目标;厦门港有望进入亿吨港行列。福建省将依托福州港务集团、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主体,分别加大力度,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在消费拉动方面,我省认真贯彻、有效实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并且呈现农村消费增长较快的特点。在出口贸易方面,福建外贸依存度已达63%,出口依存度为42%;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涉外税收约占全省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外经贸已经成长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引擎。虽然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省外贸持续下滑。但在政府支持跨国采购,着力缓解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完善运行预警监测机制,扶持重点企业和出口基地建设,促进闽台经贸合作的各项努力下,推动福建外贸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9月开始,福建外贸终于全面回暖,实现双位数增长。4、闽港澳台合作不断拓展。我省认真落实中央促进两岸三地交流合作、惠及港澳台胞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出先行先试举措,提升交流,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在金融业务、农林业合作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岸口岸海上直航、旅游产业合作等4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福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来自港台的外商投资仍然占据全省吸收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且主导地位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吸收港、台合同外资60.90亿美元,增长30.8%,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85.2%,较上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占据全省合同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合同外资分别增长29.6%和38.3%,是福建省外资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唯一保持增长的两个地区;港、台实际到资26.19亿美元,增长35.6%,占全省实际到资总额的比重46.2%。5、民生状况得到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1.45元,实际增长10.8%。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乡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基本建立全省市、5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我省持续加强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存在的问题1、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还不够凸显。自从2004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上下同心、开拓进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得以气势如虹,全面推进。但纵观整个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但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主体作用不够凸显、主体优势不够凸显、主体气势不够凸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思路显得尤为紧迫。《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也明确指明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发展道路。2、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结构提升有待加速。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我省投资项目属于允许类的偏多,属于鼓励类的偏少,能源消费增幅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并高于经济增长,而资源利用率、能源自给率却6比较低,经济高速发展遇到了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除此之外,福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所引起的高排放、高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环境有待改善。近5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主要表现在:R&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明专利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一线创新人才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不密切,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较为淡薄。由于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大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竞争力。4、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尽管我省中心城市的实力这几年持续增强,但支撑能力仍较弱,中心城市规模仍较小,特别是沿海一线港口的枢纽作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得到挖掘,对省内县域经济和周边省份相邻区的辐射、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3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仍不足;城市间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等现象,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资金筹措落实难度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些领域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5、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我省是无油、无气、少煤的能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能量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能源运输等,都大大增加能源供7应的严峻形势,因而也突显了节能和减排的艰巨任务。近年来能源消费强度反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对节能减排的许多措施还不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若处理不好,能源与环境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我省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倡导低碳经济条件下建设绿色海西的长期战略任务,务必引起广泛共识,并努力实现。三、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向度较高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的基础条件,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国际环境“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的来看,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调整。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政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十一五”末期全球经济衰退将步入尾声,“十二五”初期可能逐渐进入全球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发达国家将面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科技创新和固定资产更新。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也将追逼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实现

1 / 2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