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学前教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1.部落老人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对儿童进行教育,这是(A)学前教育的特征。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2.在整个学前教育系统中有着辐射,促进各种学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的作用的教育是(A)。A.学前家庭教育B.学前公共教育C.托幼机构教育D.社区学前教育3.“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姐妹”的故事说明(C)是儿童发展的因素。A.教育B.遗传C.环境D.主观能动性4.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这是(C)儿童的年龄特征。A.1岁B.2岁C.3岁D.4岁5.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普及家庭教育常识的有效渠道是(A)。A.家长会B.家长委员会C.家长学校D.家园联系园地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学前家庭教育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错)2.皮亚杰是从认知角度对儿童游戏分类的首创者。(对)3.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能降低儿童未来的犯罪率,提高升学率。(错)4.表演游戏是规则游戏的一种。(对)5.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为幼儿提供模仿对象的方法是观察法。(错)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学前教育答: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是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狭义的学前教育是学前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2.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为特征,通过扮演各类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周围成人的各种活动,模仿并理解他们的行为。3.幼儿园环境答:幼儿园环境是指支持和影响幼儿教师及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4.教育衔接答:教育衔接是指特定教育阶段与其相邻近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其教育组织形式等各面的连接、沟通与融合的教育关系。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口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答:第一,社会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表现在社会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社会人口分布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学前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表现在学前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2.儿童是权利主体的含义。答:一、儿童和成人人格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二、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三、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3.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意义。答:幼儿园教育衔接实现了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实现了幼儿完整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化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已经不再是托儿所和幼儿园单一的、封闭式的教育,而是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共同参与的对出生至入学前的婴幼儿进行的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教育。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教育衔接是将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统一的教育观念,使儿童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将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我国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学前的教育衔接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一起,实现了一体化整合共育教育模式。(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衔接,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在越来越强调教育生态化的今天,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既有利于幼儿园统一培养目标,加强教育效果,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在管理中汇聚更丰富的智慧与教育资源;又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高保教质量;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弥补了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上的不足,促进了幼儿园在有限条件下实现新跨越。4.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幼儿教师的劳动任务呈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首先,不同于其他的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是保教结合的教育,幼儿教师要全面负责在园幼儿的所有活动。除了基本的学习活动之外,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照料幼儿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身体锻炼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方面,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和游戏活动,以确保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幼儿教师的劳动是面向全体幼儿的,需要根据每名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兴趣需要等,有针对性地关心和引导他们,以保证集体中的每个幼儿都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幼儿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是其职业特点的重心和基础,是由教师劳动对象和劳动条件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幼儿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发展水平和性格爱好的幼儿,幼儿教师的劳动条件则受到所处的地区的经济和自然环境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特点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和每名幼儿的特点以及每个幼儿家庭的特点,考虑本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时令特点,创造性地制定本班的教育活动计划、选择和设计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例如,每逢节庆时候,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的风俗、物产等组织一日生活,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创设生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当发生一些随机事件时,如突然下雪、植物角的小黄豆发芽、客人参观幼儿园等,幼儿教师也要灵活和及时地处理,从中挖掘教育意义。教师劳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并在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使教育充满活力。(三)劳动手段的示范性示范性是幼儿教师职业修养的体现,也是幼儿教师劳动手段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劳动的基本手段存在于自身,幼儿教师的知识、技能、人格、言行等都是劳动手段,也都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幼儿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幼儿教师必须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用自己的话语、行为、思想情感和道德风貌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同时时刻注意严于律己,避免无意的不良的行为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能将劳动手段的示范性若运用恰当,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育环节,能自然而然地就能使幼儿在生活中受益。(四)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劳动效果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幼儿教师培养幼儿的劳动是要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获得教育效果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的成长需要有十几年的周期,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劳动的成效需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因此,幼儿教师在劳动中应该将眼光着眼于未来,而不仅仅是现在,要不断吸收和积累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思考未来社会的需要,思考幼儿应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帮助幼儿成为能适应和创造未来的有用人才。由于劳动效果的长期性,幼儿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不是即时可见的,他们为幼儿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努力也可能因此会被人们看轻,甚至误解。面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应避免消极的劳动态度,应该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以踏实的作风,良好的心态,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展示幼儿教师的风采。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答: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2.举例论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进行实施。答:(一)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1.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1)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游戏区域合理的区域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安全性,这是幼儿游戏的前提条件;②大小适宜性,即游戏区域空间大小得设置要合理;③因地制宜性,游戏区域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当地的自然空间;④丰富多样性,创设多种类型的游戏区域,以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培养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⑤动静交替,游戏区域的各空间结构上最好动静交替,从安静区域到吵闹区域要有一些过渡的环节,防止不同区域间互相干扰。(2)提供适当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游戏材料应该具有教育性,对幼儿具有启发及教育意义;②游戏材料一定要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提供的游戏材料不能含有有毒物质;③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该具有发展适宜性。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④提供游戏材料的数量要合理,玩具材料增多时幼儿园之间因争抢玩具引起的纠纷将减少,同时社会性交往也可能减少,游戏材料的数量少会增加幼儿攻击性行为;⑤游戏材料要丰富多样,能够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材料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来说非常重要。2.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要为儿童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儿童在轻松、舒适、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游戏,体验集体中友爱、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满足。首先,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幼儿形成和谐、友好、互助、尊重的关系。在尊重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时,又能够给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次,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多给予幼儿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机会。(二)给予幼儿适宜的游戏指导1.正确的指导时机当出现以下情境时应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①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②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③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④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⑤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应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但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在游戏中,教师要避免多余的指导和干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的自由。2.合适的指导方式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方式的选择依据游戏情境而定,具体如下:①平行式介入法。它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玩与幼儿游戏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教师起暗示指导的作用;②交叉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扮演或教师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③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如在游戏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的情况,教师应该直接干预,加以引导。3.恰当的指导方法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时主要采用语言指导与非语言指导这两种方法。语言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发问。主要是用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②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给予幼儿建议性的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③鼓励与表扬。当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表现时,当幼儿具有良好的游戏品质时,教师给予肯定和赞扬,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④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幼儿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