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力战略的全球化定位【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品牌竞争力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我国品牌竞争力全球化矛盾的二元性,认为结症在于国家政策机制和企业战略机制的双重缺陷,继而初步提出我国品牌竞争力战略的全球化定位:一是整合企业层面品牌竞争力实现其内涵式发展,二是整合产业、区域、国家层面品牌竞争力实现其外延式发展。【英文摘要】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newtendencyofbrandcompetitivenessunderthecircumstanceofglobalization,andoftheglobalizedcontradictionsdualityofbrandcompetitivenessofchina.Weholdthatduetotheweaknessofbothnationalpolicysystemandenterprisingstrategymechanism.Therefore,wepreliminarilyputforwardoftheglobalizedstrategylocationofbrandcompetitivenessincludingrealizingintensionaldevelopmentofre-mergedbrandcompetitvenessterracesinenterprisingandextensionaldevlopmentofre-mergedbrandscompetitivenessterracesinestate、districtandcountry一、品牌竞争力发展的全球化趋向(1)品牌非对称性竞争趋于机制化。WTO等国际性组织的积极推动,促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全球化统一的游戏规则的框架之中,这种共同规则使得全球竞争出现了非对称性,即发达国家具有绝对的综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具有绝对的综合劣势。这种非对称性竞争已成为全球化的固有矛盾而长期存在,以致于发达国家品牌竞争力具有先天优势,发展中国家因先天不足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日趋加深,势必导致品牌竞争力的“马太效应”。(2)国家品牌竞争力趋于整体化。美国不仅拥有可口可乐、IBM、微软等为数众多的世界名牌,而且拥有发达的装备制造业以及航空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现代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等,整体构成其国家品牌竞争力的优势基础。另据2000年美国《商业周刊》报导,全球信息技术20强美国占15席,并由此确立了美国信息产业群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一国拥有的国际品牌及其优势产业群在全球市场的总体评价相当于该国国家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国家品牌竞争力整体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化推进的显著征兆。(3)品牌形象趋于国际化。品牌形象塑造不仅强调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在硬体形象的功用性表达和软体形象视觉传达上,必须能够更多地融入国际化元素抑或强化品牌形象的“国际语言”。所谓硬体形象主要包括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产品技术含量、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所代表的国际主流趋势与先进性,以及产品形象符合或贴近国际公众所持有的并以视觉语言传达的特征特性;软体形象则通过产品的外观、包装、陈列展示、宣传广告等视觉语言予以表达,但必须能够满足不同社会形态或文化背景中特定人群的心理预期,善用国际通行文字、符号、造形及色彩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形象力和号召力,进而透过“国际语言”诠释品牌形象的个性化理念。(4)品牌属性趋于区域化。从品牌与区域关系的逻辑推断表明,归属于某一区域分工形态的品牌特质往往被这一区域特征所不断强化、熏染,这种品牌属性亦会反过来强化该区域特性,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全球区域分工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一国或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譬如当今“美国制造”被视为知识、智力、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融合、高科技与高端市场垄断的象征,相较之下,我国虽已形成巨大的制造能力甚至被誉为“全球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制造”不过是一个中低端概念。(5)跨国品牌趋于本土化。由于西方工业国家经济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加剧,自然资源存量匮乏,加之大量累积性的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可观的品牌资本呈现竞争性的急剧膨胀,以及受众多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的吸引,客观上促使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将源源不断地流向那些资源相对富集、劳动力市场低廉且产品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全球化条件下将市场要素本土化及其深层组合的趋势已被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所仿造,从而最终导致国际品牌竞争市场的重心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本土渗透或移植,与此同时,跨国品牌将主要展开于异地本土市场的竞争,那么培育具本土化特征的产品基地,对于抢占本土市场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6)品牌延伸趋于多元化。品牌延伸的多元化策略主要有:①多角化经营策略(如华润公司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例证);②企业并购策略(如海尔品牌扩张的战略选择);③品牌资本运营策略(如麦当劳连销经营之道);④商标贴牌策略(如耐克的商标转让和商标服务)。不同品牌延伸的路径选择不尽相同,表明通过选择恰当的多元化的品牌延伸策略,实现品牌的有效扩张,已成为获取品牌竞争力新优势的关键之一。(7)品牌运营趋于资本化。品牌运营是品牌资本累积上升至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有充分的有形资本参与时,品牌资本运作方能实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才得以真正显出。例如可口可乐品牌的增值率十分惊人,其品牌资本量值高达838亿美元之多,且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之高亦属空前,由此推断,可口可乐经营的实质是品牌的资本化运营。诸多国际强势品牌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与运用莫过于将品牌资本化运营作为首要战略并加以推动。(8)跨国强势品牌重组联合的战略垄断。在全球化推动下,竞争品牌数量将呈现锐减趋势并相对集中,当今全球性市场垄断或品牌垄断的基础虽已不复存在,但一些行业或产业群体中的核心品牌往往通过实行重组联合或结盟,这样既保持了品牌各自独立性,又增强了彼此的互补性(主要基于技术开发能力的互补),以期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或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在全球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须重申的是,跨国强势品牌的联合,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公司兼并小公司,强者兼并弱者,而是旨在构建一个近乎全球垄断性的品牌战略联盟,且以各自独立品牌分治天下,如此适应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某一趋势,进而实现各自的全球化战略目标。二、我国品牌竞争力的全球化矛盾1.国家政策机制缺陷的矛盾问题(1)国家品牌竞争力趋下的矛盾。我国国家品牌竞争力因缺乏国际品牌及其优势产业群,相应的国际地位总体评价趋下。大凡一国拥有国际品牌或优势产业群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国家品牌竞争实力的强弱。我国国家竞争力近年世界排名均在30名后徘徊,究其缘由,在于我国至今尚无一例世界名牌,亦缺乏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产业群,这就是导致我国国家品牌竞争力在全球处于相对弱势的根本原因。(2)区域产业群趋同的矛盾。美国拥有像硅谷那样被誉为全球IT产业的摇篮,硅谷产业集群其生态系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加之富有活力的风险投资者尽用那里完善的综合服务基础设施、人才智力库、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板市场,使之成为一个IT企业的“再生循环系统”,并存在着一种快速淘汰、鼓励创新、催生新企业和知识资本化的生态机制(毛蕴诗、程艳萍,2001)。然而,我国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未成体系,产业结构粗放且产业集中度低将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优势产业群,区域间产业群相对雷同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这种低层次的重复如长此下区域产业品牌竞争力的的提升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将是极其不利的。(3)技术创新能力趋弱的矛盾。我国技术创新基础相较发达国家明显薄弱。以1996年数据分析为例,①在资金投入方面,若考虑GNP汇率的差异,美国R&D总量为我国同期的50余倍,其强度指标(R&D/GNP)为2.64%,是我国的5倍多;②在R&D的使用结构上,发达国家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与我国同期相比分别为1∶1.6∶4.5和1∶2∶2.7,由于开发研究的投入比重偏低,从而客观地解释了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6%,发达国家却高达60%—80%的原因;③R&D活动中发达国家属于企业主导型,而我国则为政府主导型,两者间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比分别为38.8%对59%和70%对20%,表明我国非企业部门的科研机构占用了大量的R&D投资,而企业部门的R&D活动能力则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此外,我国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存在的障碍均直接或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效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在全球化竞争中,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品牌竞争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乃至品牌获取核心技术或核心竞争力所必备的。(4)资本支持趋空的矛盾。美国拥有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其中风险投资公司除银行、保险公司、大企业控股等独立的企业为主体外,一般的非金融机构或个人也积极介入风险投资活动,不仅为初创期企业和成长中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当充裕的资金支持,还提供从技术、管理、营销、财务到融资上市等一揽子综合性支持,而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正为那些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起着加速器的强大支持。反观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国产品牌竞争力发展的资本驱动收效甚微,因此必须立足国内资本市场,疏通国际融资市场,重点发展包括风险投资与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在内的资本市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2.企业战略机制缺陷的矛盾问题(1)企业品牌形象弱化的矛盾。全球化推动品牌形象国际化,促进品牌形象国际化元素的融入,即通过品牌形象的“国际语言”传达其个性化理念,以获取国际公众的认同与支持,这就是诸多国际品牌尤为注重国际化元素的诉求抑或善用“国际语言”的缘故。然而,绝大多数国产品牌因长期囿于国内市场的角逐,无论其硬体形象或软体形象均更多地强调“本土语言”的基调,漠视国际化元素的融入。(2)企业制度安排弱化的矛盾。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不仅反映了全球化制度创新的主流形态抑或与国际接轨,而且能够反映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符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特色和未来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效优化的制度安排将能实现品牌竞争力发展的制度优势。我国企业制度安排弱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制度劣势。(3)企业技术路线弱化的矛盾。在国际高端市场竞争中,国产品牌几乎不曾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至于拥有准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案也较为鲜见,表明国产品牌竞争力基本上缺乏核心技术的强大支持,对此应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全球化竞争态势看,当今核心技术及其产品高端近乎全球垄断的格局业已形成,因而我国企业必须始终能够并长期致力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不然取决于核心技术形成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兑现。有学者指出,由于国内品牌实际上已不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在于核心技术的拥有,而是具有竞争力的制造能力和国内营销网络(李玉刚,2001)。此外,我国企业层面尚存在三方面的弱势表征:一是相较国际强势品牌普遍实施品牌资本运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我国企业大都因品牌资本量质低,品牌价值在市场资本中比重小,难以实现品牌资本的流动、置换和重组,以致于开展品牌资本运营的弱势特征明显。二是作为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主体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品牌竞争力中最具决定性因素的企业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的母体,我国企业或企业家往往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外化、虚化现象严重,难以达成企业文化真正内涵的建树,从而突出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的弱势形态。三是跨国企业很大程度上因信息化手段先进和信息化水平之高,业已形成品牌全球化竞争的信息化优势,对比之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尚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率运作。三、我国品牌竞争力战略的全球化定位1.关于企业层面品牌竞争力整合的内涵式定位(1)塑造现代企业组织形象。基于契约制度、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及管理范式的制度创新,整合顺应全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形象。从我国企业组织的现状考量,一是整体构建企业组织的信用体系、法律体系、道德体系和制度体系,以便完善企业的契约制度;二是全面推行股份制以明晰产权,并从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利益主体上根本确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三是尽快完善企业法人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