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政治经济学 课堂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创造出商品价值,反映人与人关系(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①统一:不是两个劳动过程,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a.与其他劳动不同之处——具体劳动b.与其他劳动相同之处——抽象劳动②对立:具体劳动能被感知,但无法比较,抽象劳动不易被感知,但质上相同,可以比较(3)劳动二重性意义——马克思首先提出并论证;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商品的价值量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是价值;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分为两类a.个别劳动时间:每个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各自耗费的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状况),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劳动者状况),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a.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量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量(交换时,按照社会价值量进行)(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a.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训练,任何具有一般劳动能力的人都能胜任的劳动b.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能胜任的劳动c.复杂劳动=倍加的简单劳动(4)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a.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a)产品数量/时间(b)时间/产品数量b.两种劳动生产率: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c.两组价值量:(a)个别价值量;社会价值量-3-(b)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单位价值量*数量)e.影响:(a)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社会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社会价值总量无关(b)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个别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个别价值总量无关(c)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社会价值量不变,商品社会价值总量增加。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生产具有私人性质,社会劳动——产品必须满足社会需要,为其他人生产,具有社会性质(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劳动——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私人劳动——生产者自己决策,有可能与社会需要产生偏差矛盾表现——部分或全部商品无法卖出(3)只有把产品卖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才能解决:解决矛盾——卖掉产品——交换成功——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价值&使用价值§2.货币1.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a)相对价值形式:价值被表现的商品b)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的商品(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阶段一种商品的价值用一系列商品来表现不足:有可能货不对路,交换困难(3)一般价值形式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商品(一般等价物)来表现一般等价物:社会劳动的唯一体现者,能表现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能与任何一种商品交换不足:一般等价物不固定(4)货币价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用贵金属黄金或白银表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金银——货币自然属性:“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2.货币的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②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具有这一职能③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是观念上的④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价格⑤价格标准: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4-(2)流通手段①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②现实的货币:金属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3)贮藏手段含义: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金属货币意义:贮藏货币可以自发的调节货币的流通量(4)支付手段①含义: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支付租金、利息、工资、赋税②利: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节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弊:扩大商品经济矛盾(5)世界货币含义:跃出一国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3.货币流通量规律①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②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待售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③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④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⑤货币流通规律变化a)发行量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贬值→通货膨胀b)发行量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升值→通货紧缩§3.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内容两方面:价值决定+价值实现①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价值实现——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交换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a)波动:供求关系影响b)围绕:价格变化仍以价值为基础3.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3)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4.供求定理在某价格上,若SD,生产者之间相互竞争,压低价格,随着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趋向均衡。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5-§1.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1.资本·比较W-G-W和G-W-G’(商品流通和资本总公式)·G’=G+ΔG(m)资本:经过运动发生了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价值)(1)产业资本G-W-Pm/A…P…W’…G’(2)商业资本G-W-G’(3)供贷资本G-G-W-Pm/A…P…W’-G’-G’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①根据G-W-G’,经过买(G-W)、卖(W-G’),货币发生增殖因此得出: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买卖过程)②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买卖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得出:流通领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2)解决矛盾①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价值不可能增殖;不等价交换,价值也不可能增殖②价值增殖不能离开流通产生,离开流通,只剩下生产,W无法成为G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生产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产生——G-W;W’-G’④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3.劳动力商品(1)定义: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不占有生产资料(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②由三部分组成:a.劳动者本人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出的价值大于自身价值——增殖(m)§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是劳动过程(1)劳动过程三要素:-6-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2)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两个特点:a)Pm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工人在资本家监督、指挥下劳动b)工人劳动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1)价值包含两个项目: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②产品的新价值(2)劳动二重性学说·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个方面: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②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劳动力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劳动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a.工人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b.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m)——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生产要素、商品(价值)(1)生产资料(Pm)——不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消耗多少,就转移多少,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称为不变资本(2)劳动力(A)——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劳动力,工人创造出新价值,并且大于劳动力价值,称为可变资本(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掌握两点依据: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目的:表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引出了剩余价值率(4)剩余价值率(m’)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概念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2)工作日的长度·下限——大于必要劳动时间·上限——生理界限;道德界限·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力量对比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1)概念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关键)——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生产资料价值——提高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二(生产过程)——从超额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单个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行业其他资本家效仿·整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行业都如此·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说明:劳动力价值下降工资下降(供求影响)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联系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两者一致——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2)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物质资料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