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2第二章神经系统2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第三节神经系统解剖第四节神经系统功能3456周围神经系统以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经系统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副交感神经7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8脑的组成9脑干组成图10白质灰质11脊髓表面121314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交感神经分布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15副交感神经分布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睫状神经节1617三.基本概念1.灰质——神经原胞体和树突构成。在脊髓位于中间为灰质;在大小脑位于表面即皮质。2.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在脊髓位于外周为白质;在大小脑位于中间为髓质。3.神经索——脊髓白质借表面纵沟分成前、中、后三个索。4.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聚集在一起。5.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神经系统中集合在一起。18第二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生物电现象二.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9一.生物电现象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兴奋时,都能记录到电位的变化我们称其为生物电。(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1.定义: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2.特点:1)膜外为正(高),膜内为负(低)。若膜外为零,膜内为负(-10~-100mv)。2)称静息时膜两侧的状态为极化状态。20(二)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1.定义:动作电位——细胞在受到阈刺激后,膜电位出现峰电位的过程。2.特点:1)膜电位经历一个膜内电位变化的如下过程。a负电缓慢减少——局部去极化b急剧减少——去极化c变为正值——超射(反极化)d急剧下降——负极化e低于静息电位——超级化a恢复静息电位值——极化2)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21(三)细胞被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兴奋性刺激强度电位变化(mv)原因绝对不应期→0任何刺激无效70→0→-50钠离子通道全部开放,后全部失活。相对不应期0,正常阈强度-50→-60钠离子通道部分恢复活性超常期正常阈强度-60→-70钠离子通道恢复活性,膜电位具阈电位近。低常期0,正常阈强度-70膜电位具阈电位远。正常期正常=阈强度-70恢复正常。22二.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传导方式:1.局部电流和双向传导:去极化处→两边极化处传导——局部电流。2.有、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方式比较:有髓鞘:髓鞘处为脂质,不导电,不能传导。传导只能在朗飞氏结处,并借助细胞外液进行,因此称跳跃式传导,速度快的多。无髓鞘:局部电流,双向传导,速度慢。23(二)传导的基本特征1.神经分类有髓鞘纤维:轴突起始端裸露,之后由雪旺式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多层包裹形成髓鞘。一个髓鞘长约50μm,两个髓鞘间有大约1μm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氏结。一个胶质细胞可同时包卷几个轴突(P20,图1-24)。髓鞘具绝缘性,能防止神经冲动扩散。而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只能在郎飞氏结上跳跃传导。无髓鞘纤维:一条或多条轴突由雪旺氏细胞单层包裹。冲动可以传导。242.传导方式——局部电流(P49,图3-6)。3.传导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和非递减性。25(三)传导速度影响因素:有髓鞘快,髓鞘厚快,直径大快。分类标准:1)电生理学特性(速度、峰电位时间、绝对不应期)2)直径和来源26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1.定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2.分类:(P54,图3-11)轴突—树突:最多轴突—胞体:较常见轴突—轴突:相对少273.结构与功能结构(P54,图3-12):突触前部(末梢)、突触间隙、突触后部。突触前部——内含内膜致密突起形成网格,其空隙正好容纳一个囊泡,小泡含有神经递质。递质是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浆运至末梢。小泡分为三类1)小而清澈透明——含Ach、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2)小并具有致密中心小泡——含儿茶氛氨类递质。3)大并具有致密中心小泡——神经肽。前膜较厚,上有钙离子的电压依从式通道,和Na+-Ca2+泵。突触间隙——在突触前后膜之间,含细胞外液。其中含钙离子,递质水解酶。突触后部——后膜较厚。上有递质受体。单个突触前传来的信息可使后膜产生电位升高,成为局部电位。其可因时间和空间总和而成为动作电位。功能:传递过程。未完见下页28前膜:动作电位→轴突末梢前膜→膜(内)电位↑→达到阈电位值→Ca2+通道开放→大量内流→小泡相前膜移动→小泡与前膜融合→递质被释放到间隙中。间隙:1.递质运动的通道;2.递质消除的场所。后膜:受体+递质→后膜(内)电位↑→阈电位→局部电位(其强度随传导距离加长而↓)很多受体+递质(来自同一个或不同突触前)→局部电位总和→动作电位→并可传导。突触传递性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接上页——功能29第三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二.脊神经三.脑四.脑神经五.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30一.脊髓(一)位置和形态1.起点:枕骨大孔,终止:(成人)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第三腰椎水平)2.外形:圆锥形。有两处膨大:一个在第5、6颈椎附近,称颈膨大;另一个在第12腰椎附近,称腰(骶)膨大。与支配四肢的脊神经数量有关。31一.脊髓脊髓表面:前面——正中裂。沟较深。后面——后正中沟。沟较浅。前方:前外侧沟——前根在锥孔处汇合,成两侧——两对外脊神经。汇合前后侧沟根具膨大的神经节。后方:后外侧沟——后根颈髓和胸髓——后中间沟:后外侧沟和后正中沟之间。32一.脊髓脊神经的前根和后跟在锥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与其相连的脊髓阶段称为脊髓节,脊髓共有31脊髓节。脊髓节与脊椎的关系:初生——末端达到第三腰椎;成人——末端平第一腰椎下缘。脊髓节与脊柱关系见P65,图3-25和下表。33表2-4脊柱和脊髓节及锥孔的对应关系脊柱脊髓神经节锥孔C颈椎-7脊髓颈部-80~7(1+7)T胸椎-12脊髓胸部-128~19(12)L腰椎-5脊髓腰部-520~24(5)S骶锥-5脊髓骶部-526~30(6)CO尾锥-1脊髓尾髓-1马尾:腰、骶、尾前后根汇合成脊神经垂直下降,围绕终丝聚集成束。34(二)内部构造内——灰质,“H”形,由神经原胞体和纤维构成。中间有中央水管,纵贯脊髓全长,与第四脑室连通内含脑脊液。外——白质,由神经纤维束构成,包括上下行传导束。35前角——前端膨大;颈膨大发达。含运动神经元胞体,轴突沿前外侧沟组成前根。骶髓2-4段为副交感神经胞体。侧角——C8-L3,位于前后角之间。多极细胞为侧角细胞。为交感神经胞体,轴突加入前根。灰后角——称后角细胞。上行。质接受后根感觉纤维。后角细胞轴突节段间联系。后角细胞:数量多,形体较大。传导束的启始核:脊髓丘脑束——传导躯体的温、冷、痛、触觉;脊髓小脑束——大型细胞组成的背核,位于C8-L2,的同侧侧索。36前索——前根与前正中裂之间。白质侧索——前根与后跟之间。后索——后根与后正中沟之间。37前正中裂后正中沟锥间孔前根后根脊神经38脊髓背腹面和横切面39颅骨枕骨大孔第一对脊神经寰锥(C1)40枕骨41枕骨大孔42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锥CO尾锥寰锥43枕骨大孔脊柱44二.脊神经(一)脊神经与31个脊髓节相连的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跟在锥间孔处合并而成。45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分布在骨骼肌、心前根肌、平滑肌和腺体。脊神经侧角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原轴突——运动。后根: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轴突。——周围突分布在躯体和内脏感受器上——感觉。脊神经构成46脊神经去向前支:粗大,分布在颈、胸、胸神经——肋间腹前外侧及四肢的皮肤神经;和肌肉。脊神经分支其余——颈丛、臂(离开锥孔后)丛、腰丛、骶丛。(P65,图3-25)后支:细而短,分布在枕、项、背、腰和骶臀部深层肌肉和皮肤。47三.脑组成:大间中脑桥脑干延脑小脑(脑全图见P76图3-35)48表2-7脑干腹侧面名称位置外形特点脑神经延髓最下段形似脊髓,前正中裂两侧各有一条隆起,称锥体(内为锥体交叉)。其外侧有卵圆形隆起,称橄榄体。舌下神经Ⅻ舌咽神经ⅵ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脑桥中段横行纤维构成隆起,称基底部,脑桥臂与小脑相连。三叉神经ⅴ)展神经ⅵ面神经ⅶ位听神经ⅷ中脑上段两条柱状隆起,称大脑脚(内含大脑下行神经纤维)。动眼神经ⅲ(一)脑干(腹面)(见教材P84,图3-60,61)49表2-8脑干背侧面名称位置外形特点脑神经延髓最下段下部形似脊髓,在后正中沟有隆起薄束结节(内侧)和楔状结节(外侧),内有薄束和楔束核。楔状结节外上方有绳状体(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进入小脑)。脑桥中段下半部扩大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部,左右有结合臂。室底似菱形,称菱形窝。中部有恒形的条纹,称髓纹,是延髓与脑桥的分界。中脑上段有四叠体,上面一对称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面一对称下丘——听觉反射中枢。滑车神经(ⅳ)。502.脑干内部结构灰质——分化为功能相同的的神经原胞体集合成神经核。分散在白质中。四种功能核团。(1)脑神经核:脑神经传入(感觉)的终止核(感觉核)——内脏和躯体;核团传出(运动)的终止核(运动核)。——内脏和躯体;中继核:中继上下行传导束的冲动。红核(大小脑至脊髓的中继站)与黑质(大脑至间脑以及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中继站)。灰白相间区域——网状结构:其中有控制心血管及内脏活动的中枢。51红核与黑质、内囊52脑干内部结构重要脑神经核:前庭核——与平衡有关;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副神经核、延髓和脑桥泌延核——参与内脏调节,参与副交感神经组成。53(2)脑干网状结构:位置:第四脑室底灰质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前外侧。(见教材P272,图11-9)形态:灰白相间。纤维和细胞体相间。功能:纤维与各级中枢有广泛联系。54表2-11脑干网状结构位置来源细胞大小通路功能外侧区延脑、脑桥小细胞接受痛、温、触、压、内脏感觉等传入联络区或感觉区内侧区延髓、脑桥和中脑网状核发出纤维上行到间脑,下行至脊髓(网状脊髓束)止于前角或侧角。调节躯体和内脏活动。55(二)间脑位置: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结构:中央——第三脑室;两侧——通过室间孔通向大脑侧脑室;向下——中脑水管。划分:丘脑、后丘脑、下丘脑。1.丘脑——位置:背侧部。被Y字形内髓板分三个核团。56表2-12丘脑三个核团(图3-31)核团名称位置联系功能前核内髓板分叉前部大脑皮质内脏活动区内脏活动内侧核内髓板分叉内侧丘脑其它核团。如:下丘脑、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内脏和躯体感觉整合中枢。外侧核内髓板分叉外侧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达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传导小脑到大脑皮中继核。一般躯体感觉中继站。1.丘脑572.后丘脑位置:丘脑的后外侧。包括:外侧膝状体——视神经的终止核。是视觉传导中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丘系的终止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最后中继核。58丘脑核团593.下丘脑位置:丘脑前下方。外部结构:视交叉、视束、灰结节和一对乳头体。内部结构:很多核团——视上核、室旁核、乳头体核。功能:与激素分泌、水盐平衡、糖和脂肪代谢、体温调节、睡眠、情绪有关。是植物神经的较高级中枢。60下丘脑位置61下丘脑内部结构62(三)小脑1.位置:延髓与脑桥的背侧。2.形态:小脑半球,小脑蚓部。3.结构:表面——一层灰质。内部——白质(髓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如齿状核。63小脑下面64小脑上面65表2-13小脑内部结构与功能小脑各部名称构成连接功能进化程度绒球小节叶(古小脑)绒球和小节接受前庭核等的投射。平衡调节。种系发生过程中较古老的脊椎动物这两部分较发达。前叶(旧小脑)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肌紧张调节。后叶(新小脑)接受大脑、脑桥核和下橄榄核发来的纤维。协调肌紧张。大脑皮层发达的哺乳动物较发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