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一、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本质上,人与人的区别不是生理(容貌、体格、脏器功能等)的,而是心理(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的。(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幼儿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关键期(印刻现象):劳伦兹:小鸭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有追随第一眼所见到的动物的行为的特点,并将之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终身不变(母亲印刻)。把发生“母亲印刻”的这段时间叫做“关键期”。哈洛:恒河猴社交行为研究刚出生的恒河猴完全隔离2-3个月后再回到猴群中,其正常的社会行为基本不受影响;隔离时间延长至6个月,其社会行为受到影响,但仍可逐渐得到补救;但隔离时间延长至2年,其社会行为受到严重伤害,且无法补救。布鲁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以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0-4岁:50(50%)4-8岁:80(30%)8-17岁:100(20%)学前儿童年龄与发展关键期的对应年龄发展关键期0-2岁亲子依恋形成5岁以前语言、数概念、音乐学习10岁以前动作技能、外语学习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年龄发展任务及人格品质0-2岁获得信任、克服怀疑;希望2-4岁获得自主、克服羞耻;意志4-7岁获得主动、克服内疚;目标7-12岁获得勤奋、克服自卑;能力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18-25岁获得亲密、避免孤独;爱25-50岁获得繁衍、避免停滞;关心50岁以后获得完善、避免失望或厌恶;智慧、贤明启示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学会照看儿童和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学会关心和协助他们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并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援助手段。【案例分析】•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脸上立即表现出诧异,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立即转变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关注和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活动的开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状态。健康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质(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将关于年长和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广到幼儿身上,幼儿心理健康有其独特的方面。因为在幼儿期,所有发展领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2000年10月在“领先幼儿心理健康”会议上查理士·基纳(CharlesZeanah)和保罗·多尔·基纳(PaulaDoyleZeanah)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在生物学、人际关系、文化的相关环境中适当发展的幼儿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状态。(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美国0至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ToThreeTaskForce)则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情绪一社会一行为健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在家庭、社区和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6岁在情绪的体验、调节和表达,形成亲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幼儿心理健康等同于幼儿健康的社会和情绪发展。(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明尼苏达幼儿心理健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将婴儿、儿童早期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在不断演变的亲子关系中最佳的成长和社会—情绪、行为、认知的发展。综合上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指幼儿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认知、情绪、社会性、行为四方面不断发展的能力。(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发展2、情绪稳定愉快3、性格特征良好4、人际关系和谐智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为综合,主要以思维力为核心。智力正常幼儿在认知方面表现: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智力正常发展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心、愉快乐观、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情绪稳定愉快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心理健康的个性表现: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等。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心理不健康的幼儿表现: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性情古怪22%偏食25%多动、坐立不安20%焦虑、紧张5.8%情绪抑郁、自卑11%不良习惯8.8%健康7.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一)遗传与疾病(二)心理社会因素(三)环境和教育因素三、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疾病遗传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某些疾病,会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等内源性精神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心理社会因素•早期经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事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特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三)环境和教育因素1、家庭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生活条件等。本质上是家长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最普遍的问题是溺爱和对儿童的期望过高,反映出家长普遍的焦虑心态。焦虑类型生物性焦虑成长性焦虑目标性焦虑社会性焦虑缺乏自信忽视规律渴望补偿教育的浮躁(1)生物性焦虑家长关注的核心:对子女的人身安全(2)成长性焦虑家长把儿童成长的责任完全彻底地揽在自己身上,采用催赶的方式,加速儿童的成长。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把儿童置身于成人的监视中,喋喋不休地灌输成人社会的知识和经验。(3)目标性焦虑许多家长对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不仅仅是长期目标过高,而且近期目标也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4)社会性焦虑商业炒作的结果案例1李佳俊小朋友,性格倔强,个性鲜明。刚入园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动手打人,老师处理时,她总会振振有辞地说是别的孩子先打了她,她才还手的。孩子之间经常有说不清的事,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师总是以“以后不要打人了”、“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的方式正面教育教育就算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里,李佳峻小朋友渐渐形成了说谎的习惯,而且在同伴中表现专横、傲慢,对老师的话也常常仅是“耳边掠过”。一天午睡起床后,我正在帮助孩子们整理衣服,她又动手了,拿玩具柜上的硬塑玩具敲旁边小朋友的额头。这回正好让我看见了,放学的时候我向她的父亲反馈情况。当着孩子的面,父亲态度坚决地说“我家佳峻一般不会动手的,除非是别人先动手,她才还手的,这也是正当的。”案例2早上来园,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和爸爸妈妈告别,可李卓霏和爸爸在门口僵持着,死也不肯进校门。爸爸很生气,后来硬是把李卓霏抱进教室。可一转身,李卓霏又像小尾巴一样尾随父亲出了校门,还大声哭叫“爸爸坏!”。在众多的父母亲面前,爸爸觉得很没面子,朝女儿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又一把夹起孩子进了教室,对老师说女儿不讲道理,瞎任性。在小伙伴面前,李卓霏不哭了,但倔强地昂着头,横着眼盯着爸爸,还说“爸爸没道理!”。老师了解情况,原来,李卓霏今天想带新买的电动车来园(班级里正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车子“的生成活动),可是李卓霏出门时忘记带了,爸爸不同意再返回家里取,于是父女俩在校门口进进出出了三次,还哭闹不止,把爸爸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看起来是李卓霏任性,无理取闹。可爸爸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李卓霏为啥非得立即要回去拿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她“任性”。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事情不会考虑合理性,往往以不合实情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案例3幼儿幼儿姜方仪,父亲是财会,母亲是地质所。姜方仪在班级中年龄偏小,各方面能力相对同伴来说较弱,在学习活动中基本上不“听”老师所讲,也不参与听班间的讨论,表现很不“专心”、自管自“开小差”、胆小、怕生。她妈妈还特别注重孩子教育,在家为孩子创设了不错的学习环境,还常常教孩子学这学那,也经常和老师联系很详细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有次孩子的妈妈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偷偷”躲在生活间里听课,作“实地考察”。活动中,姜方仪总是漫不经心,独自静静的玩玩衣角,或者东瞅瞅西看看,对老师的提问一副茫然的样子。区角活动时,其他孩子都兴趣很高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但姜方仪有点不知所措,没有和同伴一起游戏。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表现后,居然着急落泪了。虽然老师向她解释这是孩子的年龄阶段问题和小班孩子常有的正常现象,但她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班级里的“差生”,把女儿回答不出问题、“开小差”等表现和自己所教过的所谓的差生等同起来,觉得自己很失败。第二天,是爸爸送孩子来园的,一进教室门,就招呼老师,又哄孩子“快,姜方仪,快给老师背诵一下昨天爸爸妈妈教你的唐诗,鹅、鹅、鹅……快呀……”可孩子怎么也不肯配合,脸涨得通红,还哭起来,急得家长软硬兼施又摇头叹气。2、幼儿园•人文环境(教师关怀)•物理环境案例1•幼儿玩游戏“我是小司机”,两个幼儿开车撞在一起,便吵了起来。•一位教师生气地说:“吵死了,到一边坐着,不给玩了。”另一位教师则加入游戏,以“交通警察”的身份进行调解,游戏正常进行。•请分析这两位老师的做法分别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案例2肖峻小朋友,因讲话不清楚被老师、小朋友嘲笑而转园来到我班。开始,他内向、怕事,整天不说一句话。我主动接近他,与他聊天,发现他的优点便及时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他,使王峻字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现在他能大胆主动地给小朋友讲故事了。您知道吗?•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厌自艾。•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嫉妒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