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外国文学史学习重点学习本章,了解19世纪初期文化与文学特点,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文学主潮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最大特点是强调主观感情,追求自由。德国的海涅、英国的雪莱、拜伦、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是浪漫主义思潮中的杰出代表作家。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它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都充满了浪漫因素。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1830)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第一节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词:“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浪漫的”发展为“浪漫主义”(romanticism),含义比较固定,特指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政治、哲学、音乐、绘画等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A、英国工业革命:一方面使人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了认识,自信精神,人的解放。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人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B、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一方面是启蒙理想的破灭,普遍的失望情绪。一方面是拿破仑的功勋,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浪漫主义思潮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C、自由主义思潮19世纪前30年,法国在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认为自由平等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自由主义思潮反对政治的、社会的和宗教的束缚,主张个人自由、竞争自由,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自由主义思潮突出地表现了资产阶级个性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矛盾和不协调,从而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宗教领域,个人自由的观念使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信奉泛神论,另一些浪漫主义作家成为反对一切神圣东西的人。在政治领域,个人自由的观念使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反对理性,主张“回到自然”中去。在社会领域,个人自由的观念使浪漫主义作家反对秩序和纪律,主张从古老的艺术形式中解放出来。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总之,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成了同义词,很多作家自觉地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D、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人的心灵提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康德的天才论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天才灵感说。他的天才灵感说比柏拉图的神赐论的“迷狂说”前进了一大步,但又披上了不可知论的神秘外衣,导致了浪漫主义的神秘主义因素。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是他的哲学核心,其哲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叫做“自我建立本身”。第二条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非我”。费希特的哲学是从人走向客体,以“自我”为唯一实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然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为浪漫主义文学所提倡的解放主观世界,表现自我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谢林(1775——1854)是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他在批判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自然哲学、同一哲学、天启哲学。“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物质到人类,都是“宇宙灵魂”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把一切自然之物都归结为精神。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崇拜,直接源于谢林的自然哲学。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把绝对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并把人提到精神发展的顶峰,阐明人不仅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的。人通过认识和实践(抽象的心灵劳动),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使“环境人化”,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己。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从绝对精神出发他认为由心灵产生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从绝对精神出发,他认为古典型艺术必须让位于浪漫型艺术,因为浪漫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溢出物质,内容大于形式,发展更加自由。这些学说和观点,为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意识和精神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归纳起来,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中的浪漫运动,以上哲学观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社会日益发展的个人主义,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自由独立的要求。在美学方面,它表现出强调精神产生物质、主体产生客体的唯心主义实质。在艺术本质问题上,它强调自由、“自我创造”、天才、想象、情感和艺术直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深化了人们对文艺的理解,它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E、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一些先进思想家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他们开始思考人民贫困的原因,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方案,从而产生了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理论的空想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付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圣西门(1760—1825)——“实业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幻想建立一个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并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社会。但他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动力,宣扬“天才论”,认为只有天才人物才能造福人类。他认为天才人物极少,全人类只设21个位置,最伟大的天才是哲学家,他自己就是一个。他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造社会。圣西门的改革最终失败。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付立叶(1772—1837)——“协作制度”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平等、自由和博爱的虚伪性,认为资产阶级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幻想建立的新社会是一种生产和消费的联合组织,在这个组织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他的希望自然落空了,他和信徒们进行的实验最后也失败了。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欧文(1771—1858)——“劳动公社”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他幻想建立的新社会具有共产主义性质,1824年,他亲自到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幻想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结果失败。二、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概括起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以个人的空想计划来代替社会斗争,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这就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并且注定他们制定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空想的,陷入纯粹的幻想。然而,他们所宣扬的天才论,崇尚个人品德和才能,建立理想社会的憧憬,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浪漫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到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化心理环境的形成,从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前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到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人们对浪漫主义特点的理解各式各样,共同特征有四点。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一是强调主观感情。浪漫主义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崇尚自我,提倡解放人的主观世界,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与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相反。华兹华斯在1800年致友人信说,诗描写的对象是人的本性,“我们从哪里寻找最好的标准呢?我回答,从内心去找;先全部裸露我自己的心,然后去观察天真坦率、生活平凡、永远不懂虚伪造作的人们。”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浪漫主义强调主观,具体表现为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柯勒律治说:“最理想完善的诗人能把他的整个心灵抖擞起来,使每一机能都能按照它的相对价值和意义得到相成相得的安排。”(《文学传记》)他认为,“当形象把诗人心中最占首要地位的情境、激情或性格,予以形体的塑造,色调的适应的时候,便是具有最高的价值,也就无疑地更说明了诗才的特征。”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浪漫主义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中西诗歌有“我”与无“我”的比较: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抒发自我,诗中直接用“我”、“你”,人称做主语,与倡导个性有关。如海涅的《短歌》:《短歌》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把你的命运担起。冬天从你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有多少事物为你而存,这世界还是多么美丽!凡是你所喜爱的,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中国古典诗词很少有主语,与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天人合一思想有关。小我都融入到自然的大我中去了。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近现代诗才有了主语“我”。比如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我站在地球边缘放号”。《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二是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感情时,对情感的体验十分敏感,想象丰富。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书(1817·12·11)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关联的那种想象力。如果我果真有什么气质跟一般人不同,那么,这就是:我能够理解感情上种种纤细而奥微的特征,不论这些特征是属于外界自然的,还是属于我们周围活生生的人物的;我能够从精神宇宙和物质宇宙的整体进行思索,并表达出由此所得出的种种概念。”(《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中谈到,写诗必须具有感受性,“这种能力越敏锐,诗人的知觉范围就越广阔,他也就越被激励去观察对象”,还须具有“想象和幻想,也就是改变、创造和联想的能力。”(《西方文论选》)。浪漫主义文学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作品中任凭幻想驰骋,古往今来,天上人间,